汇聚乡村烟火气 唱响富农幸福歌

深秋的蔬菜之乡,整个城市如诗境一般五彩斑斓,令人心旷神怡。沿着乡间小道一路前行,进入寿光市洛城街道吕家尧河村的果蔬基地。远远眺望,一排排果树长势正旺,仿佛一簇簇红色的云团点缀在田野间。
近年来,山东潍坊寿光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大局,自2020年1月起结对帮扶吕家尧河村后,着重在产业、增收、基建上发力,细化帮扶举措,选派扶贫干部1名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帮扶队伍开展助农服务,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幸福树”结出“致富果”
走进吕家尧河村的合欣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景象,几名村民穿梭于枝叶繁茂的苹果林间,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馥郁的果香着实沁人心脾。
“现在正是苹果的丰收季,每天采收能赚到100元,在农场里帮忙,我每年能收入一万五千元左右。以前,像我这种家庭妇女,就是田间灶台两头转。自从魏书记带领大家打造了研学旅游农场项目,村里很多人都有了工作,收入增加了,干活也有劲了。”吕家尧河村58岁的村民张富强正熟练地剪切果梗。
张富强所说的魏书记是寿光市局(营销部)驻吕家尧河村第一书记魏乐光。这几天,吕家尧河村种植的苹果、秋梨、山柿等逐渐成熟,魏乐光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和村民们一起采摘、装箱、送货。
自从来到吕家尧河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以后,以魏乐光为代表的驻村帮扶队就协同村两委大力发展农场种植产业。如今,全村已建成番茄冷棚23座、草莓暖棚17座,还有200多亩的有机果蔬采摘基地。
“几个月前,我们刚把蜜桃采收完成。现在采摘的是露天富士苹果,与大棚种植相比,露天的果实虽然生长周期受限,但是因为投入成本小且口感更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到了采收季,游客能来研学采摘,村民支起桌子就能卖农产品,发展产业不仅让乡村变漂亮了,还带动村民增加了收入。”魏乐光高兴地说。
帮扶队员帮助村民采收果实
为了延长采摘观光期,驻村帮扶队协助村民栽植了樱桃树、火龙果树、山楂树,养殖了土鸡、水鸭子和黑山羊,他们积极推进“农业+文旅”发展模式,协助村两委加快“农家乐”、露营基地、度假民宿等项目建设,推动农业资源充分利用。仅这几项,村民人均增收就达到了3.38万元,新增就业岗位87个。村子发生的可喜变化,吸引了很多青年返乡创业,投身到美丽农村建设中来。
“以前的吕家尧河村很少有人来,没想到现在成了‘金山银山’,来村里考察交流的团队也络绎不绝。这几年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作为帮扶队的一员,我也感到特别满足。”帮扶队成员张晓丽对村里的变化感触颇深,“每一次到村开展帮扶工作,总想为村民多干些好事,无论是帮忙采收、搭建大棚还是开展线上直播,我们愿意用‘辛勤指数’换取村民的‘幸福指数’。”多年来,看着村民们买了汽车,盖起小楼,帮扶队员们也感到由衷地高兴和欣慰。
“小虾米”打通“黄金路”
“张大叔,您在屋里吗?我们又来收你的虾酱咯。”
“在呢在呢,下着雨你们还过来,路上可是很难走啊,先进屋喝点水,歇歇脚咱们再说。”
9月26日一大早,吕家尧河村的“农产品采收小队”准时来到村民张同庆家里,满满一箱子近70瓶的虾酱和630元现金很快完成了“交接任务”。
这支“农产品采收小队”是寿光市局(营销部)为了解决村民农产品销路难题,专门成立的志愿帮扶组织。早在今年1月初,吕家尧河村驻村帮扶小队在开展志愿活动时发现,大部分村民以制作和销售虾酱为生,但大多习惯以“逢场赶集”的传统方式售卖,经常会出现客源不稳定和产品滞销的问题。在队员们协商一致后,他们决定成立一支农产品采收小队,帮村民把这些虾酱销售到更远的地方。
开展社会调研、学习农产品销售技巧、设计环保特色包装、联系集中销售场所……那几天,驻村帮扶小队忙得团团转。今年春节前后,第一批包装精美的虾酱正式向南三里农贸市场发车,但令队员们意想不到的是,在成熟的实体市场中,推广方式和生意竞争异常激烈,三天过去了这批虾酱依旧无人问津。
“不管怎么样,要让村民们赚到钱,不能第一次就让他们打了退堂鼓!”既然走线下销售的方式碰了壁,那就让虾酱特产上“云端”试试。队员们决定转变销售思路,积极为小虾米寻找更加广阔的市场平台。
咨询了寿光有经验的带货主播后,队员们也开启了“网红带货”之路。他们先是在朋友圈、团购群里发布虾酱销售信息,又开通了视频号和线上直播间,拍摄了虾酱制作、村落文化、民俗传统等微视频,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关注,他们尝试在田间地头直播带货,还为同城客户提供了免费送货到家的服务。
帮扶队员开展民俗特产线上直播
很快,订单如同雪花片一般袭来,滞销的虾酱在队员们的努力下销售一空,拿到盈利的村民们喜笑颜开,连连夸赞帮扶小队帮他们解决了大问题。有了成功的经历后,队员们信心十足,便决定将这支临时成立的队伍保留下来。目前,“农产品采收小队”已帮助村民销售虾酱700多箱,共1.7万余瓶,帮助村民增收10.2万多元。
“队员们帮我卖虾酱比我自己卖的销路还好,我都不用起早贪黑去赶集,直接在家等着他们上门来收,今年我还打算多做点虾油萝卜哩。”79岁的村民张凤莲对这支“农产品采收小队”赞不绝口。
销量倍增,口味绝佳,增收喜人,这支“农产品采收小队”的“业务”也更加繁忙起来。除了义务帮助村民代销虾酱以外,他们还把村里的虾油萝卜、咸蟹子、醉虾、扒谷等特色民俗特产推向市场,根据市场反响及时指导村民们调整和丰富产品口味。截至9月底,采收小队已经累计帮助村民和村集体合作社代售民俗特产超过17万余元。
“别看我们小队只有9个人,但是小队伍能聚合大能量,只要能真真切切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再苦再累我们心里也是甜的。”农产品采收小队队员梁琦说,“现在,我们有了非常稳定的合作企业和顾客群体,下一步,我们准备从拓展品类、打造品牌和文旅协同等方面继续发力,帮大家把这些好产品都‘嫁’出去,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有保障。(李可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