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滨州>>沾化

沾化冬枣:深化产业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11月02日16:25 |
小字号

沾化冬枣历经30多年的发展,创造了从56株“庭院枣树”到30万亩“冬枣园林”的鲜果神话,沾化冬枣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发展成为沾化区最具特色、最具优势、富民强区的支柱产业,长成了带动共同富裕的“富民林”,形成了六大优势。

产地优。沾化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又受沿海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212天左右,降雨量年平均545毫米,土壤属滨海盐化潮土,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内,矿物营养成分十分丰富,特殊的地理位置,适宜的沿海气候,造就了沾化冬枣这一神奇果品。

科技新。依托“沾化冬枣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研发平台,进行“原生代提纯复壮、优势品种的推广、新品种的研发”,良种培育技术处于世界前沿。建设冬暖棚、棉被延熟棚、钢架春棚、普通防雨棚、智能阳光温室5种冬枣大棚,示范推广设施栽培技术,实现亚周年供应转变。推行全自动化智能管理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沾化冬枣持续采摘期可达5个月。

品质好。沾化冬枣皮薄肉脆,细嫩多汁,营养丰富,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糖量达25%—39%;含A、B、C、P等多种维生素,每100克果肉维生素C含量350毫克,有“活维生素丸”之美誉,成为享誉全国的山东印象符号,荣获省长质量奖提名奖,是山东省第一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标准高。坚持冬枣标准化生产,编制《沾化冬枣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规范》《沾化冬枣建园、栽植技术规程》等7项地方和团体标准,冬枣生产全过程实现标准化管理。实施“1×4”“1.5×4”“2×4”三种栽培模式试验,推行机械化和智能化管理,打造省力化栽培模式示范点。

链条全。冬枣产业由最初的种植逐步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物流、加工、电商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全区涉枣企业达30余家,研发推出枣花蜜、枣芽茶、冬枣糕点等深加工产品10余种,2022年,网络销售占比超50%。

品牌靓。创新设计“沾冬2号”品牌新形象LOGO—“一枣一世界”,推出了十几款不同的包装,在重点城市进行宣传推介,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沾化冬枣成功入选世界军人运动会直供水果,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品牌价值56.11亿元,位列第57位,枣类第一,2023年3月,沾化冬枣成功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名单。

近年来,沾化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沾化冬枣产业,全面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品种改良、示范园打造、品牌创建、链条延伸等各项重点工作,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沾化样板。

产业发展更加兴旺。大力实施“双增双提”工程,构建“1+3+10+N”发展新格局,投入资金5.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亿元,新增设施栽培5.7万亩,改良“沾冬2号”3.3万亩,带动冬枣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2年沾化冬枣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枣农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实现了产业增效,枣农增收。

人才队伍更加壮大。强化科技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养,特殊人才利用,引进科技研发团队5个,引进刘孟军、周广芳等枣类高层次专家人才14人,培育本土种植能手1284人,开发“枣福”公益岗360个,集聚了各类人才,激发了产业活力,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

文旅融合更加突出。深入挖掘冬枣文化特色资源,开展冬枣诗歌、书画、摄影等系列创作评选活动,注重枣木雕刻等山东手造产品传承,举办枣花节、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国家4A级景区—滨州市沾化冬枣生态旅游区,新建美食餐饮区、休闲垂钓区、网红直播区等多个休闲娱乐场所,带动周边枣农增收。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高效推进以农业防控、生态调控、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控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冬枣绿色防控实施面积26.5万亩,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4.5%,病虫害综合防控效果达到88.2%,实现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产业转型向绿而行的良好局面。

组织基础更加坚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党支部领办冬枣合作社126家,流转土地3.1万亩,惠及枣农5万人,枣农收入同比增长约30%,村集体增收5万元,全区10万元以上村达到60%以上,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凝聚力“双提升”。

来源:沾化区委宣传部

(责编:郑浦丽、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