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好‘运’来”|山东聊城:一座会馆和运河商业文明

聊城山陕会馆。甄彦杰摄
人民网聊城8月30日电 (顾玉雪)30日上午,由山东省委网信办、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主办的“通江达海好‘运’来”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山东省聊城市。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聊城腹地,并连接南北交通命脉,像一条急速运转的水上高速公路,为这座城市带来400余年的繁荣。
在山陕会馆,清朝的飞檐斗拱,环抱着明朝的树,阳光洒落在古老华美的额枋上,斑驳着几百年的风雨沧桑——遥想当年,鲁西大地商贾云集、运河上千帆竞发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位于东昌府区古运河西畔的山陕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而集资兴建,这座集神庙、商业办事处、戏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缩影和见证。
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整组建筑由山门、过楼、戏楼、南北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三殿及春秋阁等部分组成,大小房屋160余间。
山陕会馆为聊城“八大会馆”之首,也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会馆。时至今日,从山陕会馆的纹理中还能发现聊城的繁荣背影。
作为运河沿岸九大商埠之一,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当年的运河钞关是明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每年征收船料税银800万两,占全国税收的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运河文化的内核就在于其开放性、商业性和融汇性。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互融,为这座千年古城带来无限机遇。在黄河农耕文明和运河商业文明的影响下,聊城自古就有重农贵商的传统,并遗惠至今。
大河奔流,生生不息。
近年来,聊城被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战略,资源要素广泛汇集。如今,聊城正将“运河文化”作为激活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探索“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发展新路径。
这座沉寂百年的运河城市,正在奋力崛起、加速蝶变。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8月25日下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的重要讲话,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和在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研究审议有关工作事项。 省委书记林武主持会议并讲话。…
- 山东省组织工作会议召开
- 8月17日,全省组织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按照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部署,结合山东实际,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任务。…
- 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
- 8月15日上午,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按照中央关于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部署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和党内法规,聚焦专题民主生活会主题,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强深化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打牢思想和理论基础。 省委书记林武主持学习并讲话,主题教育中央第九指导组组长胡泽君及指导组成员到会指导,周乃翔、葛慧君、陆治原、杨东奇和中心组成员等参加。…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