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东频道>>长波短讯

非凡十年,驰而不息,成就“大美蓝谷”

2022年10月21日19:42 |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小字号

十年很短,是时代浪潮中激起的浪花一朵;十年很长,是三千六百多个风雨兼程的日日夜夜,是一段又一段奋力拼搏的追梦路。

山海之间,光影流转,跨过绿水青山,穿越碧海蓝天。对青岛蓝谷来说,这是从无到有、夯基补空的十年,是栉风沐雨、拔节生长的十年,是蓄势起飞迈上全球海洋科研创新高地的十年,是一路爬坡过坎、一路高歌猛进、一路闪闪发光的非凡十年。

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个个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肩负经略海洋的光荣使命,在推动新时代伟大征程的不懈奋斗中,青岛蓝谷在这十年的岁月沉淀中愈发耀眼。

时代潮头蓝谷生,因海而兴不离宗

放眼世界,海洋在全球性大国竞争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历史和现实都昭示着“海兴则国强民富,海衰则国弱民穷”。

站在时代潮头,脚踩深基厚土。2012年,中共青岛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宏伟目标:依托海洋科技人才,打造“青岛蓝谷”,建设蓝色领军城市。

期盼的目光投向鳌山湾畔,从此,青岛蓝谷便在这片陆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的岛湾之地落棋而生,成为向海洋强国进发的“奋斗者”。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胜利召开,青岛蓝谷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跳出蓝谷看蓝谷,站在未来看现在,重塑发展理念,将发展定位由原来的“青岛蓝谷、中国蓝谷”提升为“世界蓝谷”。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夙兴夜寐的青岛蓝谷,由创新资源集聚期向产业发展期阔步迈进,体制机制改革走向深入。

东风作伴向未来。2022年,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青岛的城市视野和胸襟,又一次大开大合地舒张,一个全新的城市框架——“一区、两级、五轴、多点”擘画而出。

在崭新的城市格局中,鳌山湾畔生机勃勃的蓝谷群落,纳入一个全新的板块——环湾都市区,构筑起青岛未来重要的科创承载地和战略增长极。

从最初的“中国蓝色硅谷、滨海生态新城”,到如今的“海洋科学城”,十年来,青岛蓝谷的定位和规划紧跟时代步伐,在党的方针政策和经济发展风向下变化调整,但无论如何改变,坚定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初心使命始终如一。

曾经偏于一隅的两个滨海小镇走向青岛市建设环湾大都市区的中心,与青岛城区一体化发展,蓝谷海洋科学城注定将翻开全新的一页,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典范。

魅力湾区:这十年,滨海小镇焕新颜

鳌山湾畔,百余村庄、十万人口,这是青岛蓝谷启动建设时的“家底”。

如何用这看似并不殷实的底子,换取一座“现代化、科技感、创新范儿”海洋新城的华丽蝶变,是曾摆在蓝谷面前严肃而紧迫的考题。

走一趟一身土、一脚泥的海边荒地,山草丛簇、虾池相连的盐碱滩涂。谈起最初的境况,很多人仍记忆犹新。

“等不起”的紧迫感、“坐不得”的责任感。蓝谷建设者们谋长远、行固本,一茬接着一茬干,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真情实意换取群众的配合,用“白加黑”、“5+2”与时间赛跑。

规划审批、签约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启用……一幅宏大的海洋科技新城画卷,在曾是人迹罕至的荒滩上铺展开来,小渔村和荒凉海滩蝶变为“蓝谷新城”。

山、海、湾、岛、泉、滩……青岛蓝谷的自然禀赋令人艳羡。值得欣喜的是,其城市建设之路并未走“钢铁水泥森林”的老路。

在过去10年的建设中,青岛蓝谷聚焦生态宜居之城建设,一以贯之地坚守以人为本的宜居理念,阳光、海浪、沙滩、绿地在这片新城里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超过20平方米,鳌山湾、小岛湾等8处海湾共计43.9公里的海岸线,正在生态修复、整治打造一条独具青岛海洋特色风貌的休闲滨海景观带。未来,这里将打造青岛最美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最美海岸。

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近年来,蓝谷的城市功能也在逐步完善,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智慧型城市新区呼之欲出。

科创高地:这十年,海洋产业迎蝶变

每一座地标大楼的崛起,都意味着产业项目的增量、经济发展的突破。沿着青岛东部的滨海公路一路行驶,栋栋大楼连绵不断地抓住行路人的视线。

蓝谷因海洋产业而兴,这是蓝谷区别于其他功能区的最大特点。

相比于很多区位的有机更新、“腾笼换鸟”,在产业方面,这里可以看作是“白纸著文章”,也是蓝谷提升城市核心承载力、打造海洋科学城的关键落子。

十年前,庄稼成片、虾池相连的传统产业“洼地”,如今已成为聚集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企业的“高地”;这里产出的,不再是粮食、鱼虾等初级农渔产品,而是“高大上”的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药物、海洋化工品……

几年来,肆虐的疫情并未影响产业发展的进程,蓝谷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要求,高效统筹抓好防疫、经济、安全三个领域任务,大力推动网络化、专业化、平台化、社会化、链条化招商,加快引进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效益高、成长性好的高端海洋产业项目,双招双引实现“逆势飘红”。

今年,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强化西海岸新区、蓝谷‘双核’引领作用”,再一次赋予蓝谷引领海洋产业发展的重任。

“放大创新平台规模化集聚效应,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四大千亩海洋产业园区和三大城市功能板块,推动产业融通创新、产城融合发展、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 这是蓝谷拾级而上启新程的产业发展“战略”。

如果说蓝谷科研院所优势在于基础研发的“从0到1”阶段,那产业化就是“从1到10”阶段。要实现“从1到10”的产业化蝶变,机制、资金、服务、环境等环节缺一不可。为此,围绕青岛市24条产业链,蓝谷确定了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和海洋文旅、涉海总部经济的“3+2”产业体系,规划建设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等4大千亩产业园区和3大城市更新板块;按照每个园区一个产业定位、一个规划引领、一名领导担任园长、一个平台公司开发建设、一个事业部跟进招商、一批科研院所科技赋能、一支产业基金助力、一套招商政策支持“八个一”的原则,建立园区建设运行指挥体系,成熟一个、建设一个。

10月17日,总投资116亿元的14个项目集中开工,吹响了青岛蓝谷项目建设冲刺四季度的“集结号”,也是青岛蓝谷和即墨区发起“六大攻坚行动”后的首个大动作。其中,总投资30亿元的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奠基启动,成为全国首个标准浅海试验场。

依山傍海的大幕之下,一个个高耸的吊塔似乎在丈量着这片年轻城区崛起的高度。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50余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组成矩阵,天津大学青岛海洋研究院、中德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园等70 余个创新科研平台次第铺陈……

眼下,青啤科技研发中心、海洋生物产业园等总投资680余亿元的50余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同时,大洋钻探船北部码头、智库大厦、“国信1号”智慧渔业养殖工船等项目陆续完工、投入使用。

一路向东的蓝谷海洋科学城,崛起、聚合、升华,大青岛的新一“极”,正释放着巨大能量。

创业新城:这十年,人才奔涌“智谷”起

高能级的平台载体,是“千里马”竞相奔腾的舞台。不管是“院士小镇”,还是“人才之家”,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各类人才在这里聚合智慧,路演、洽谈、孵化、合作,凝聚起创新创业的强大“磁场”。

十年回眸,蓝谷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撼动人心;十年之变,蓝谷厚积成势的“人才家底”浓墨重彩。十年来,蓝谷全职或柔性引进各类人才已达近万人,在引进的人才中,国家级、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300余人。

世界上最大的自主航行“智飞”号、国内首艘无人驾驶“智腾”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载人深潜器“蛟龙号”、“黑珍珠”波浪滑翔器、可燃冰开采等一大批刷新国内甚至世界纪录的科研成果,于蓝谷人才大军手中问世,各类人才在这片蔚蓝色的“创业天堂”尽情施展着才华和抱负,生动书写着人才与城市共融共生、相互成就的非凡篇章。

抓平台、引项目、聚人才。截至目前,蓝谷已建成或投入使用的孵化载体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认定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构建起从“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再到“专业产业园区”完整的孵化服务链条。

与此同时,依托崂山实验室、深海基地、山东大学等建设有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海洋设备检验检测、深海技术装备等9个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有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79个,成为蓝谷创新引领的重要“策源地”。

显然,青岛蓝谷正在聚焦“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科技服务”四大功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海洋优势和特色,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助力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贡献蓝谷力量。

宜居之地:这十年,幸福家园步履坚

每个清晨和日暮,很多居民或游客都会到蓝谷人才公园观海听涛;每个节假日,青岛蓝谷三航科技综合实践教育基地都会迎来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小学者观摩研学;每一天,地铁11号线输送着本地居民去往主城工作或休闲,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最初的梦想,乘坐“最美地铁线”奔驰而来……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一个个最普通、最平凡、最简单的生活写照,映射出这座滨海新城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在用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创造着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十年来,蓝谷的城市建设一直在围绕着如何宜居、宜业、宜游做文章。

有“最美地铁”之称的地铁11号线横跨南北,30分钟即可到达青岛市区,其鳌山卫站TOD城市设计也在进一步优化中。连接蓝谷至胶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项目(即墨城阳段)及墨城路首开段工程快速推进、即将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青岛中心城区北部东西向高等级城市道路的空白,40分钟的时间轻松到机场。而市政建设方面,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蓝谷已经基本建成。先后完成创业路、山大路、问海路等32条市政道路的新建、改扩建工程,极大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出行需求。

对居民来说,除了出行,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头等大事。随着山东大学(青岛)、青岛十九中、山大附属学校、蓝谷实验学校、嶺海实验学校、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的不断规划建设,蓝谷区域内教育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已构建起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全教育周期配套体系,一张覆盖蓝谷全域的教育资源升级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

高品质生活区,自然少不了高质量的医疗配套。目前,计划2023年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蓝谷医院四大主体结构全部封顶,该医院启用后,将填补蓝谷区域无三甲医院的空白。同时,还有一批优质医疗配套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将新建卫生院……从满足群众日常看病需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到攻坚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的医药科研,蓝谷的医疗配套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商业配套方面,根据人口聚集程度在鳌山卫街道驻地规划布置了利群商业圈,在创新中心区域设置了碧桂园智能购物中心、家家悦超市,在科研、办公、居住密集但商业又相对较少的地方布局了具备小型商业餐饮功能的邻里中心,在居住社区注重开发社区的商业街。目前,蓝色中心的家家悦超市、蔚蓝时光电影院和多家餐饮娱乐已开门营业,蓝海邻里中心进入运营前准备阶段。

青山碧海之间,人文气息的市井记忆在这里蔓延,生活的烟火味道愈发浓厚。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描摹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铮铮誓言;数字是客观的见证者,篆刻着“建设海洋强国”接续谱写的不凡注脚。

十年,不只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这非凡的十年,正处于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机遇叠加期、发展黄金期,多个重大战略机遇如火箭的多级推动,把青岛蓝谷推上新的赶考路,推上长长的起飞跑道,等待奋翮远翥。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未来的十年,青岛蓝谷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壮阔山河。(林林)

(责编:公雪、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山东省代表团举行分组会议

  出席党的二十大山东省代表团今天继续举行分组会议,学习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讨论党章修正案、十九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 山东省代表团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周强,李干杰、周乃翔、葛慧君、刘家义、陆治原、杨东奇参加讨论。…

山东省代表团深入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

  连日来,山东省代表团代表继续认真深入讨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讨论党章修正案、十九届中央纪委工作报告。 孙爱军代表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是高举旗帜、与时俱进的政治报告,是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的战略报告,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动员报告,是政治宣言书和时代动员令。…
山东省代表团深入讨论二十大报告
  连日来,党的二十大山东省代表团代表认真深入讨论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扎实实办好山东的事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刘家义代表说,报告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政治宣言,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山东省代表团集体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10月17日晚上,出席党的二十大山东省代表团代表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李干杰、周乃翔、葛慧君、刘家义、陆治原、杨东奇参加。…
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
  李干杰在学习讨论二十大报告时指出 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 10月16日下午,省委书记李干杰代表在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时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报告精神上来,坚决落实报告各项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李干杰说,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总揽全局、高屋建瓴、深邃精辟、气势恢宏,听后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