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即墨:致敬逆风留守,为生命站岗的医护人员!

疫情反复,来势汹汹。多少次,勇敢的“白衣天使”逆行出征,用平凡之躯筑起一道道安全防线。
记者了解到,在青岛市这一轮的疫情中,即墨区人民医院派出多批次医护人员投入一线抗疫,参加疫苗保障、高速路口核酸检测、隔离酒店、发热门诊、120专职转运、全员核酸检测……最多的时候医院每天有260名医护人员被抽调,最少时也有100人。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疫情之下,留守在医院的医护人员同样在负重前行。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接过前线同事留下的“作业”,以翻倍的执勤时间、超负荷的工作量,筑起保障生命的铜墙铁壁。
不在前线,也是战士。在别样的战场上,这个集体团结而有序地战斗着,即便留守,也在努力发光,成为这座城市一道忙碌而温暖的风景。
病区:工作量倍增,持续加班不停歇
大量医护人员的抽调,对于医院来说,意味着更少的人手做更重的工作。
“科室一共8名医生,除去外派人员和休病假的,现在46张床位几乎天天满床,而且住的大部分都是脑梗昏迷、瘫痪的重病人,因为人员减少,医护人员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休息了。”神经内二科主任代国政说,“医生们还要参与病区看门、急诊会诊、出门诊,一样都不能少,遇到急诊会诊,大家要一路小跑赶快去支援,隔一天一去,会诊频率很高,有时候看着溶栓,一个溶栓病人需要两三个小时。”
重病人多了,很多半身不遂的患者都需要一级护理,在人员不足的现状下,护理的工作量和压力可想而知。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心内科、呼吸内科等很多科室。由于人员缺口,好多科室的主任护士长都参加顶班,值起了夜班。
采访过程中,无论走到哪个病区看到的都是忙碌的身影,尽管工作比以前更忙,但大家并没有怨言。在他们看来,“让上就上,让留就留,一切行动听指挥。医者,没有选择。”
急诊:重症患者增多,抢救难度加大
“3月疫情以来,每天更新摸排中高风险地区逐渐增多,感觉疫情离我们越来越近,分诊人员摸排行程码和流行病学史时更认真、更详细登记记录,坚决不漏一名来院人员。”为了做到快速准确分诊,急诊预检分诊原来的3个岗增加到4个岗,坚决执行一看一测一查一问。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因为全区乡镇医院停诊,很多病人外出就诊手续繁琐,选择就近就医,急诊压力明显加大。因为疫情,病情轻的,能在家吃药控制住的基本就不去医院了,就诊患者基本都是重症。急性心梗、心衰、呼吸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脑梗死、脑出血……较以往重症比例明显增加,抢救难度更大,呼吸机使用人次明显增加。
急诊科主任周妮妮说,“疫情这段时间,收治了很多慢性肾病病人,病情很重,有些需要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有的需要做10多小时的透析,医护人员在休息时间,都要被抽调回来做透析。”
精心呵护重症患者
ICU :一人干俩人的活儿
据介绍,近一个多月来,重症医学科几乎达到了满床状态,收治重症患者85人次,这些病人一般都处于比较危险的状态,需要重点监护和照顾,随时准备抢救。科室原本46人的护理团队,除去到战疫一线的,仅剩30多名。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格外辛苦忙碌。留守的医生24小时值班,曾经一天有2名猝死患者,需要心肺复苏抢救;有时,一下子转进来2名脑出血患者,需要上呼吸机;还有时,8名气管切开的患者需要护理、一天至少陪同做2个CT检查……
人员减少,工作量就要增加。一名护士有时需要看护3名重症患者,一个人要顶两个人的岗位。ICU的工作需要三班倒,人员少时,护士们上夜班之前上午都要过来上班,工作还要相互拾遗补缺。遇到重病人抢救,科主任刘崇恺和留守医生们休息时间也总是随叫随到。
夜晚,多个科室医生聚在一起讨论疑难病例
手术和血透:满负荷运转
手术室除了固定三个人参加抗疫外派任务,一个人外出进修,到了周末的非手术日,护士长则把所有的休班人员交给护理部,供医院外派核酸采集调配使用,人员没有闲着的。
本轮疫情期间,即墨人民医院的手术量相比去年未降反升。在北大人民医院崔恒教授前来带动下,妇科大手术不断,每天从早晨上班,中午不休息,能做到晚上八九点钟;骨科的微创关节镜手术,肝胆外科和泌尿外科的手术也开得如火如荼……为了保证手术的正常开展,手术室人员加班加点,马不停蹄,基本不空手术间。
血液透析病人不同于住院病人,来自不同的地方,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不好管控,一旦有一人出现问题,所有的病人都不能进行治疗了,这给疫情防控增加了不少难度。
医护人员每天在做好防控的同时,需要完成100多个血透病人的治疗,50多台透析机不停运转,从早晨6点多钟开始上机,直到晚上5点多才能结束。
核酸检测点:休息几个小时是件“奢侈”的事
核酸检测点的13名人员来自全院各个不同的岗位,承担着医院门诊、急诊、社会、职工的核酸检测工作。随着本轮疫情的爆发,社会核酸检测需求骤增,从原来的每天800人次增长到现在的两三千人次。
每天从早晨8点检测到11点半,下午从1点半延长到晚上7点,后来又增加了中午时间加班,更谈不上个人休班了。
社会核酸检测医护人员天天穿着防护服,带着N95口罩和面屏,这身行头上岗不但要克服不少生理困难,还要不停地和检测群众交流指导,每天累得晚上回家吃完饭倒头就睡。
长时间的坚守,大家的抵抗力降低,不时会出现头疼脑热等症状,医院党委调配了急诊人员过来帮忙,并催着这群铁打的“白衣人”赶快休息,“休不了一天、半天,休几个小时也好。”
发热门诊:一月接诊4000多名患者
发热门诊要求是独立的团队,有医生、护士、CT、检验、药房等各个部门人员,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冠十大症状的患者都需要来此就诊。这里的医护人员更是天天“白加黑”的工作模式。
据了解,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要求高,必须单人单间。有一次从中高风险地区来了很多发热、咳嗽病人,16个留观室和抢救室一下子都住满了,医护人员和每一位病人解释就诊流程、注意事项,7天留观结束,他们还要对房间进行彻底终末消毒,经常忙到晚上八九点,累得喉咙沙哑,腰背酸痛。
为了节约时间和防护服,大家上班前和上班期间都坚持不喝水。遇到发烧小患儿需要输液,他们带着手套和面屏,格外增加了输液难度。3月份,他们一共接诊了4000多名患者。
核酸实验室里通宵达旦地运转
核酸实验室:跪着传递标本
记者了解到,即墨人民医院核酸实验室担负着即墨区全民核酸检测的任务。同时,每天还要完成住院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医院职工和第三方等应检尽检人员,以及社会人员愿检尽检的核酸检测。
自从3月2日起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加密核酸检测以来,面对巨量检测任务,核酸实验室的人员就没有轮休过。疫情最紧张的那几天,他们白天黑夜连轴转,每个人平均每天只能休息两个小时。
由于需要连续拧试管盖,戳枪头吸取标本,手拿试管需要反复操作,手上常贴着创可贴,揭了再贴,贴了再揭……
4月1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即墨人民医院建成移动方舱实验室,核酸实验室原班人马进驻方舱,第一次测试时,从中午12点一直干到第二天早晨9点多,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从调试设备、院感防控、规范流程等,这支团队事无巨细逐一准备,确保方舱实验室能第一时间使用。
方舱实验室承担着即墨区部分全民新冠核酸检测工作,凭借全体工作人员的坚守和付出,大大提高了核酸检测速度及疫情应急响应能力,为全区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4月18日,即墨人民医院方舱实验室累计完成核酸检测4.5万余管,对应近90万人次,样本最多的一天检测量达到1万余管,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实验室标本制备区只有3个多平方米,空间局促,5个人同时在里面工作根本转不开身,传递标本都需要跪着。在负压特定环境下,他们既要克服检测工作的思想压力,也要克服防护服和负压实验室对身体的不适,在数以千计的标本中筛检,用快速准确的检测报告为疫情防控提供可靠依据。每轮全员核酸检测时,他们几乎都是从下午两三点开始,一直干到凌晨两三点才能休息,通宵达旦地工作,基本已是常态。
所有的付出都不应被辜负,所有的辛苦都应该被看到。疫情之下,无论前线还是后方,他们都是这场“战疫”的英雄。他们用生命守护生命,彰显着耀眼的人性光辉和动人的职业情操。(褚雪松 杨京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学习《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规则》 7月8日上午,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抵达香港、考察香港科学园、视察驻香港部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审议有关工作事项。 省委书记李干杰主持会议并讲话。…
- 全国政协调研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山东调研
-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全国政协调研组在山东调研 刘奇葆李干杰葛慧君参加 7月4日至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率调研组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在山东开展调研。 在鲁期间,刘奇葆与省委书记李干杰就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交换意见。…
- 山东省党政代表团在甘肃考察对接东西部协作工作
- 受省委书记李干杰委托,7月5日至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率领山东省党政代表团到甘肃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考察对接鲁甘协作工作,进一步推动两省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5日下午,山东·甘肃东西部协作第三次联席会议在兰州举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