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全省首创“除名”
青岛自贸片区持续创新解决企业“退出难”

青岛自贸片区聚焦高质量发展,联合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行政审批服务局出台了《关于开展企业除名试点工作的通知》,率先在全省开展“除名”试点。这是在信用监管基础上,对现行市场主体退出模式所做出的又一创新举措,有助于营造“放管结合、宽严相济、进退有序”的良性市场秩序,为全省全市复制推广提供有益借鉴。
“除名”的条件和程序有哪些?
《通知》对企业除名工作流程及事中事后救济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注册在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的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2年以上或者责令关闭满6个月未办理清算备案,也未申请注销登记的企业,登记机关可以对其作出除名决定。
确定除名名单后,片区职能部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告拟除名名单,公示期为45日;公示期内,企业或第三人提出存在动产抵押,依据法律法规规定不宜作出除名决定等情形,并能提供相关证明的,经核实不符合除名条件的企业,从拟除名名单中剔除;公示期满后,依法作出除名决定,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告。
企业被除名后,其营业执照(正本、副本)作废;名称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代替;企业状态作相应标记;不再作为市场主体统计。同时,被除名企业应当依法清算办理注销登记,不得从事与清算或者注销无关的活动,被除名期间企业主体存续。
“除名”试点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带来什么影响?
从全国来看,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停止经营属于正常现象,累积了相当数量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影响交易安全,增大交易成本,降低政府治理效能,而且长期占用字号、商号等有限资源,严重影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青岛自贸片区先后进行了诸多探索,继前期创新推出了“休眠唤醒”试点之后,此次“除名”是用制度方式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僵尸企业”强制退出渠道,多措并举构建“主动休眠”和“被动除名”企业退出双重制度保障,这对优化市场秩序、净化营商环境、鼓励市场主体良性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促成市场主体依法有序退出,避免无谓消耗监管成本和市场资源;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强制市场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有效解决“僵尸企业”“虚假注册企业”退出难问题,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持续提高市场主体质量。
下一步,青岛自贸片区将根据试点情况进一步探索实施“强制注销”,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配套机制,更大限度释放创业创新活力,全方位保障市场主体良性发展,推进青岛自贸片区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刘长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山东省春季农业生产视频会议召开
- 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频会议召开 周乃翔出席并讲话 杨东奇主持 2月19日上午,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频会议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分析农业生产形势,部署今年重点工作任务,全力以赴夺取粮食丰产丰收。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杨东奇主持会议。…
- 王晨在山东调研人大代表工作
- 王晨在山东调研人大代表工作时强调 依法履行代表职责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新华社济南2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16日至17日在山东就人大代表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在基层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意见建议,与代表互动交流。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法履行代表职责,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切实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