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笔,不能再等待! 光明日报“驻鲁大使”赵秋丽以党报记者和政协委员的“双重担当”—— 扛起推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2020年10月07日18:44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赵秋丽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交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初调入光明日报社以来,赵秋丽成为光明日报社在山东的“驻鲁大使”。近30年间,她勤奋工作,笔耕不辍,刊发大量各类作品,专著有《国脉颂》《心路——赵秋丽作品集》等,曾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各类奖300多项,其中,连获三届中国新闻奖,四次获中宣部奖项,荣立二等功。作为光明日报社驻山东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赵秋丽是中央驻鲁新闻单位历史上第一位省政协委员,至今已连任三届,兼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两所高校特聘教授。使命所牵,责任所系,在宣传推动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上,赵秋丽倾尽智慧和心血,用遍访齐鲁大地的足印、声震四方的华章诠释着党报记者的忠诚与勤奋,也展示出一名政协委员的情怀与担当。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作为一名党报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近日,光明日报社驻山东记者站站长赵秋丽接受采访时说。

言有物,行有恒——

为推动弘扬传统文化而奔走疾呼

赵秋丽出生于菏泽市的一个干部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上大学时,她的小说《菲菲的梦》便被收入大学生作品选《雏声集》,并获山东省写作学会一等奖。

曾经的文学青年,后来一步步成长为党报记者,赵秋丽在新闻界是出名的“拼命三郎”,几乎天天奋斗在新闻一线。之所以大力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于20年前她的一个发现。

2000年初,赵秋丽看到一份材料中列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十八个正在消失”,其中既包括古建筑、老村落和传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仁爱、诚信、忠贞等传统精神,他们正在饱受损毁和伤害。“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的魂。作为党报记者,眼看着他们被侵蚀,我不能再等待!”

从此,赵秋丽肩负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为寻觅和采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坚守者奔走不息。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最令我难忘的是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村‘中国年画之王’杨洛书老先生,特别是他的那双手:掌上茧峦叠起,硬如铁甲,指节肿胀,形如骨垒,右手的五个手指中有三个不能伸直,常年定格在握刀的状态。如果不握刻刀,这只手就是一只废手;可一旦握上刻刀,便成了天底下最灵巧的手,随着刀具舞动,万象俱生,展现出艺术的魅力。”赵秋丽说,杨洛书老先生把“年画就是我的命”视为人生箴言,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的人,在世事浮躁中保持镇静,在艰难困苦中照样执着,在各种诱惑中选择坚守,才铸就了中华民间艺术的辉煌。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考察,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讲清楚”,打通了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

赵秋丽敏锐地意识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于是,第一时间向光明日报社编委会汇报,主动扛起弘扬重任,咬定青山,勉力前行。

2013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社和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她以“根植传统文化 弘扬时代新风”为题在会上发言。光明日报刊发了消息,《论苑》版刊发了整版座谈会摘要。

走出座谈会场,赵秋丽深入基层一线,到城市、下农村、入学校、访企业,进村入户、走田间地头,连续6年策划活动、跟踪采访,精心写作,每年一个主题,步步深入,精耕细作,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和其他重要版面,刊发消息配发评论和长篇通讯等大型系列报道。

2014年11月下旬,正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一周年之际,在赵秋丽的推动下,光明日报社、山东省委宣传部、济宁市委联合举办纪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一周年暨学习“四个讲清楚”征文评奖座谈会。与之相配合的是,赵秋丽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采写的消息《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山东激活百姓心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长篇通讯《厚德齐鲁 和美花开——山东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纪实》,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和整版刊发,同时还推出了系列报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叶小文,在座谈会上高度评价赵秋丽的文章。

之后,赵秋丽又在思考,如何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2015年,她在采访中发现,有一些来自北京和山东省内各高校的大学教授,自己花钱带着毛巾、肥皂等小礼品,自愿到农村开办“儒学讲堂”,教育乡亲,渐渍家风。于是,便写了头版头条消息《崇仁爱 守诚信 扬正义 尚和合——孔孟之乡:乡村儒学润心田》和长篇通讯《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看山东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不但文章呼吁,赵秋丽还直接参与,向省里建议,给那些“为孔子打工”的教授们解决了部分活动经费。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三周年时,赵秋丽采写刊发头版头条消息配发短评《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汲取传统文化 滋养为政之德》《政德淳 民风正》和通讯《筑牢政德之基——山东汲取传统文化涵养为政以德》,报道了山东借力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干部品德,熏修干部党性,为政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国改革涉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迈进新阶段。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应当如何共存?变幻莫测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面对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中国答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四周年之际,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发了赵秋丽采写的长篇通讯《山东: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光芒》,并配发短评《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2018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五周年时,光明日报社和山东省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研讨会,赵秋丽策划采写了五周年系列报道,消息、评论、整版通讯、美国学者专访、反响稿等组合登场,有头版头条消息《山东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更有人气》、整版通讯《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系列报道在社会反响热烈,长篇通讯《点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被收入山东高校教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惠及山东250万高校学子。山东记者站主办的新媒体“海右韵”,正式进驻今日头条,回顾和报道了光明日报五年来为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做的系列报道。研讨会展厅内,赵秋丽在光明日报连续五年的报道成果,摆在展厅的显要位置,来自各界的300多名人士看后,深感震撼,纷纷点赞。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敦煌,赵秋丽脑海里马上呈现出总书记考察曲阜六周年系列报道的一个主题“从曲阜到敦煌:传统打底 兼收并蓄”。11月27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座谈会在曲阜举行,国际儒联、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有关专家参加。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专栏刊发长篇通讯:《让文化自信的光明照亮复兴之路》,配发评论《共同的传统,共同的梦》,还在头版刊发《从曲阜到敦煌:传统打底 兼收并蓄》《山东:守护文化根脉 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文章。组合报道引起全国各界强烈反响,多家主要网站当日全文转载,尼山书院“向全社会发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议书”,来自全国各地60多家儒学社团代表和几百名知名学者汇聚曲阜,就如何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达成“曲阜共识”。作为当代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揭牌成立,标志着全球儒学研究传播交流实体平台正式诞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儒学研究中心长期在海外的局面已告终结,儒学中心正在向中国大陆回归。

读深意,聚共识——

为坚定文化自信扛起责任担当

一系列分量足、大手笔的报道和研讨活动,把山东的“乡村儒学”“四德工程”等弘扬传统美德的优秀做法传遍四海,推动山东行进在全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第一方阵。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以来,光明日报社聚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连续刊发重要报道,站位高、立意深,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正能量,为地方发展与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和推动,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充分彰显了一份思想文化大报的责任与担当。”山东省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勇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山东“活”起来、“兴”起来、“走”起来,离不开山东各级的躬身实践,也离不开像赵秋丽一样不辞辛苦的记者的身体力行。“赵秋丽深刻理解‘曲阜讲话’的重大时代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充分发挥思想文化领域重要媒体的作用,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新度、有温度的报道,体现了党报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也奠定了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镇地位。”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扈庆学说。

连续6年,赵秋丽不仅倾力推动大型报道和研讨活动,还在山东省委多次召开的座谈会上,政协提案及光明日报内参中提出建议: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思想发祥地,要深刻领会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讲话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用好用透优势,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曲阜尼山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先行区”。

“虽说在工作中遇到一些压力和阻力,但我仍然坚持每年一个主题的策划宣传和推动。因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报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赵秋丽掷地有声。

山东为题,温暖铺卷——

“驻鲁大使”的新闻情怀

作为中央新闻单位驻鲁记者站站长,赵秋丽自觉地身心融入山东,但又跳出山东看山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采写稿件,使报道尽量做到“上”与“下”一致,“点”与“面”统一,增强稿件对实际工作的针对性、对全局工作的指导性,深刻反映和热情讴歌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的山东新事物、新经验、新做法,特别重视做好重大事件的报道。

多年来,赵秋丽一直在不断创新、深入思考,对“思辨性文体报道”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撰写了论文《关于增强报道思辨性的思考》,认为思辨性报道充分体现了现代新闻理念,从而增加新闻报道的理论深度,论文在全国新闻战线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中获奖,为创新“思辨性新闻写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知行合一”是写作的高境界。赵秋丽不断丰富新闻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从语言表达要有画面感和乐奏感等多个方面,探索与品味新闻采写的内涵。

2018年春节刚过,赵秋丽带领记者采写的通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山东:动能转换破旧立新》刊发头版头条并配发评论;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乡村振兴”重点要抓的五个方面,赵秋丽立刻采写头版头条通讯《山东乡村振兴干在实处》;青岛上合峰会期间,头版头条刊发了通讯《山东:昂首阔步向海洋进军》,及时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指示。

一篇篇重量级的报道彰显的不仅仅是赵秋丽作为一名党报记者的责任,更是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初心。

“记得在我刚跨进新闻大门的时候,曾听前辈说起记者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赶’——赶快上路;一个是‘抢’——抢发新闻。于是,提起笔,我上路了。我时刻以‘不能再等待’提醒自己。转眼间,已经在记者工作岗位上奔波了几十年。”赵秋丽回忆起记者生涯感慨万千。

快节奏和紧迫感,一直是赵秋丽几十年来生活状态的主基调。她揣着笔记本,挎着照相机,背着装有洗漱用品的挎包,奔波在山东的原野、村庄、小河、森林、厂房、煤矿、学校。在抗洪救灾时,她蹚着齐腰深的激流进入村中采访灾民;在800米深的地下矿井里,她真切体验着采煤工人的艰辛;在大雪纷飞的油田,她写出了油田工人拼搏事迹;在非典患者的病房里,她感受到医护人员可贵的牺牲精神。

赵秋丽心中有大爱。2005年,在山东鱼台采访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的少年,她拿出自己的工资500元,递到少年父母手里。2012年,她还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近百万元,为菏泽市牡丹区周庄建了小学,翻盖破旧校舍,乡亲们奔走相告,要为她立功德碑,被她婉言谢绝。

“提起笔,不能再等待”,这是赵秋丽一直秉承并不断践行的初心,沧桑跌宕、委屈磨难,没有动摇她的选择。一篇篇报道,犹如一个个脚印,连接起来,呈现出她几十年走过的路。

这路,既是新闻之路,也是人生之路。赵秋丽一直在路上,步履坚定,从容优雅。(魏玉传)

(原载《为了神圣的使命—— 菏泽后来居上耕耘录》,有删改)

(责编:公雪、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