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成果公报(一)

2020年06月17日10:44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摘要

不论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向还是当前社会现实,生命教育都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一环。因此,建设一个完整的小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以往生命教育的梳理和理解,本研究试图结合当前新冠疫情的实际,进一步明确“生命教育”的含义和内容:生命教育是一种: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生命观和生命价值取向,在小学开展并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生命本身为基本内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对学生进行的关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习与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的完整意义,实现建设生命整体观并创造学生的自我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活动。

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与本校实际相结合构建了“生命教育”目标体系,“生命教育”内容体系,“生命教育”实施体系和“生命教育”评价体系,同时在内容上形成了 “生命教育”课程的三个子课程:“悦享生命·人与自我”课程,“敬畏生命·人与自然”课程以及“绽放生命·人与社会”课程,通过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帮助小学生认知生命、滋养生命、绽放生命。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生命教育 课程建设

引言

济南泉景中学小学部胡滨主持的后疫情时代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46296,参与人魏靖、杨艳明、张铮、裴鹏飞、乔艳、李雪迎。

成果内容

一、问题缘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命教育首次被提到了政策层面,凸显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背景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人们居家隔离,居家学习。疫情的突然来袭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厂延期复工,到学校延迟开学。同时也使得人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死的认识,使人们的生命观发生了变化。

聚焦到我们研究的学校更是如此,原有的生命教育课程较为零散、混乱,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观的认识均比较狭隘,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为了找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我们需要一个理论视角分析背后的原因,正如刘慧所言:“在一定程度上讲,有怎样的人与生命的关系,就会有怎样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命的关系辐射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启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生命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基于理论的研究,我们对生命、生命教育进行了相关界定。本研究中生命绝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上的生命,而更倾向于教育学意义上对生命关系的研究,将生命视为一个包含不同内容的整体概念。生命教育是一种:为了使学生形成完整生命观和生命价值取向,在小学开展并面向全体学生的,以生命本身为基本内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对学生进行的关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学习与实践,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生命的完整意义,实现建设生命整体观并创造学生的自我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教育活动。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我们的研究内容为生命教育课程,“生命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发展的现象与规律,使学生乐于学习,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帮助他们建立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树立完整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意义,实现价值创造的课程。 从横向来看,生命教育课程包含了悦享生命·人与自我课程,敬畏生命·人与自然课程和绽放生命·人与社会课程三个相对平行而独立的内容,从纵向来看,课程内容的设置围绕生命的认知、生命的实践和生命的意义三个相互递进且补充的层面。对研究内容的横向分析有助于我们全面厘清研究的内容,纵向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透视研究中的方法与思路。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从横向来看,在前一阶段的研究中,三个子课程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开展了多样的活动。在人与自我课程中开展了包含指向学习的“每日学习任务清单”和关注身体的“定制化私人健康计划”,两个板块共同构成“点亮生命”系列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索个体生命的真正含义,了解对待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在人与自然课程中开展了以“探秘植物园,感受生命美好”和“走近小动物,探索生命奥秘”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从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角度充分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感受自然生命之美,探索自然生命之义。在人与社会课程中开展“全景化线上德育”的线上“云端”教育新模式,从“社会公德”、“家国意识”、“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人与社会主题的生命教育,探索社会生命的含义和对待社会生命应有的态度。通过上面的阐述不难看出,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围绕生命的含义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研究,拓宽了学生对于生命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认知,搭建起全新的生命意识框架。

从纵向来看,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这一阶段主要进行的是生命认知的探索,从方法来看主要是文献法与参与性的观察两种方法。首先,教师关注文献的查阅与总结,教师通过阅读文献获得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对生命和生命教育进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设计适用于线上居家学习的微课程,制定每日任务等形式进行,如在人与自然课程中,通过学校线上德育视频《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动物保护教育,启发学生思考我们人类和动物该如何平等相处。此外,教师还通过参与式观察打通网络学习的限制,通过对学生的每日收获以及数据变化分析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在人与自我课程中通过“每日学习任务清单”,帮学生树立计划意识:规范作息、明确任务、记录收获,保持正常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重视锻炼、劳逸结合、及时总结等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订制私人生活计划”,开展我是“小健将”、我是“小厨师”、我是“小主人”、我是“自律小达人”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参与、和学生一同观察、一起分析。

三、研究结论

通过开展上述生命教育的活动,学生形成了更加全面的生命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丰富的生命知识,培养他们对于生命的积极态度。为后续提升学生的实践生命能力和唤醒学生的生命价值奠定理论知识基础。

具体表现在:

第一,学生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形成了全面、系统的生命知识,构建起生命认知框架。在生命教育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课程内容与丰富的实践活动,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了生命的真谛,获得了系统的生命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于生命的系统认知框架。

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往往局限于生物概念上,将生命等同于生物,甚至更加具体到自我生命的含义,甚少会去了解与思考自然中的其他生命和社会意义上的生命,这显示出原有生命教育在生命认知内容上的局限。

为此,在研究中我们突破了原有的认知局限。在人与自我方面,通过设计、发放、分析“问卷星”小调查,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使很多学生由原来不关注自己的各项身体指标变得清楚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将自己的身体健康具体化、数字化,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自我生命,提升了自我生命呵护意识,唤醒了学生对“人与自我”问题的关注,最终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自我认知的能力;

在人与自然方面,利用“空中课堂”线上视频资源和线下推荐阅读,对学生进行动植物科普知识宣讲,使学生了解基本的自然生命形式,获得关于动物和植物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走进动植物百科世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生命奥秘的兴趣,对自然界植物生命成长的认识不断拓展延伸,自觉增强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是学生更加了解自然生命的含义和内容,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自然生命整体观”。此外,通过“全景化线上德育”的线上“云端”教育新模式,对学生进行了人与社会主题的生命教育。通过从疫情期间学生们身边发生的事件入手,让学生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同时,一方面分享抗疫中的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增进学生对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另一方面,分享中国在抗疫中体现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与中国精神,唤醒学生的家国意识。总之,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拓宽社会视野和触角,使学生更加真实正确地理解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通过三方面的探索,我们搭建了全新的生命框架,形成了系统化的生命认知体系。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生命的含义,拓宽了对生命的认知与理解,更新了原有的生命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全新、更加系统的生命认知体系。

第二,学生通过生命教育课程养成了积极、持续的生命态度,激发了生命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

生命教育在生命意识层面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命知识形成生命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有积极和持久的生命态度对于生命认知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动力源,因此,不论是自我生命课程还是自然生命课程及社会生命课程均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生命态度:

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生命态度。只有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生命,了解生命,才能够发自内心地珍爱生命,创造生命的价值,所以,我们在研究中重视对学生积极生命态度的培养。在人与自我课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对自我身心健康的调查,通过参与和评估活动,学生不仅更加关注疫情中的自我生命,而且还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自身与同学的友情,提升了对下一步活动的期盼与预期程度。在人与社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处于后疫情时代的自己所具备的优势与不足,规划未来自己的社会角色,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生命态度。生命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发生变化的,它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与实践作为支持的过程,这意味着生命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帮助学生形成持续的、长久的生命态度。如在人与自然课程中的水培植物活动,通过使学生每天坚持观察与记录植物成长,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查找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长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以持之以恒的态度对待生命。在人与社会课程中,通过畅想自我社会意义与价值,以及面临道德两难时,如何进行选择等长远却实际的问题从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总之,通过多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学习产生了积极主动且持久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待生命教育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对生命本身的重新思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对待生命亦更为积极主动,更加持之以恒。

第三,全面系统的生命知识与积极持续的生命态度互为补充并相互促进,保证了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同时为接下来进行的生命实践活动和生命价值养成奠定了基础。

受制于前期居家学习与隔离防疫的现实,截至当前我们的生命课程主要集中于线上学习和居家活动,其指向性为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通过学习生命知识,学生更加清晰地厘清生命的内涵与外延,获得了丰富的生命知识,更加了解生命的真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课程中对于生命态度的培养则直接帮助学生形成了积极主动和持之以恒的生命学习态度,反过来又保证了生命认知的学习。两者互为前提,共同促进,既保证了学生生命意识的形成,同时丰富的生命知识和积极的生命学习态度又是接下来生命实践活动和生命价值养成培养有效进行的理论基础和动力之源。

四、政策建议

尽管我们的生命教育课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和收获,但是生命教育课程作为综合性的课程仅仅依靠目前线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总结当前的经验与得失,再接下来的生命教育课程研究中,应当关注:

第一,学校应当进一步更新生命教育观念,增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随着复学复课的顺利开展,下一阶段生命教育课程将从居家线上的学习转向学校线下的实践。因此学校的参与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生命教育课程产生影响。为此,学校应当更新生命教育观念,更加重视生命教育在学校的落实,积极保障并开展生命教育。例如,利用学校班级文化体现生命教育课程,开展更加多样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园空间潜移默化的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第二,突破学校与家庭、社区的隔离,形成包含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相结合的生命教育空间。在前一阶段的生命教育研究中,更多的是以学校为中心,较少的涉及家庭和社会。但是,生命教育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决定了生命教育的空间不应当局限于家庭或学校这样单一的空间范围,而应当充分发挥三个空间的优势,形成更为广泛生命教育空间领域。其中,以学校空间为生命教育的基础,发挥学校的中心作用,同时发动家长的参与,使家庭成为生命教育的第二个空间;此外,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让学生在社会中体验生命的活力,感悟生命的意义。

第三,进一步规划与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由于疫情的影响,前一阶段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集中于生命意识的养成,同时居家学习使得生命教育课程的形式更多的是借助网络的线上教育。然而,生命教育丰富的内容和对于实践的重视意味着需要进一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关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结合今年在校学期时间较短的情况,可以将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借助其他学科的教学进行生命教育,节约时间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通过不同学科的交流迸发出对生命的全新认识。同时,将生命教育寓于丰富的线下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认知能力并未成熟,对他们而言最好的生命教育不是言传,而是身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实践生命的能力,提升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理解,才能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意义。 

(责编:邢曼华、刘颖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