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积极推行还需谨慎考量

2020年03月12日08:49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原标题:健康码:积极推行还需谨慎考量

  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疫情防控在各地出现了识别难、准入难的问题。为了抓紧复工复产,精准防疫,全国多地相继推出了健康码。人民网3月5日报道,从安徽省数据资源管理局了解到,安徽健康码已经实现全省覆盖;3月4日晚,江苏健康码正式上线。这也意味着,长三角在全国率先实现健康码全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全部上线省级健康码。报道指出,随着全国版健康码——“防疫健康码”近日上线,有望实现“全国码”与各地省市级健康码互信互认,一码通行全国。

  健康码为什么会是必然的产物?

  健康码诞生于全产业链抓紧复工复产的背景之下,是为了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而顺势产生的新技术。疫情期间,健康码是个人出入通行的电子凭证,是运用大数据加强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的产物。健康码始创于浙江,市民通过线上申报,完成健康信息登记后,经后台审核生成属于个人的二维码。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的指导下,支付宝等公司已经加快研发并部署全国统一的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健康码分“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领取绿码的人员凭码通行,领取红码和黄码的人员需按规定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和平台上线了健康码应用,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在支付宝和微信上线了健康码的应用,其中腾讯“防疫健康码”已落地云南、贵州、黑龙江、广州、上海、天津、深圳、重庆、武汉等省市,超过100个城市在计划上线,并支持多国语言版本,已覆盖超过7亿人口,累计亮码人次近10亿,是服务用户最多的健康码。有业内人士认为,从“最多跑一次”样板到长三角健康码通用,长三角正在成为数字化公共服务模式的孵化器。长三角三省一市优势互补,一定会带来“3+1>4”的效果。

  短期来看,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需求确实是促成健康码应用诞生与普及的直接原因。在防疫的过程中,健康码的运行收效甚著。据中国网报道,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数字化防疫措施,高效助力了长三角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截至目前,沪苏浙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分别达94.5%、99%、99.8%、98.1%,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健康码在高效和精准防疫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阿里、腾讯等科技企业开发了一些小程序,推出疫情防控的健康码,这些服务为复工复产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行证”。工信部也鼓励各省加强自身的防控,省际间互信互利,为广大复工复产的群众提供便利。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权也指出了健康码的三重价值,一是减少了“表格战疫”,便利个人出行。通过实现一次线上填报,多次多处使用,大大减少给个人带来的烦扰。不仅节约了时间,减少了人员聚集的传染风险,而且有效解决了复工复产复学“出入难”困难。二是提高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效率。扫码上报健康信息,有利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实时监测管理,提高统计效率。三是便于复工复产复学管理。通过健康码,企业、大中小学等单位可以及时有效掌握本单位员工、师生的健康信息,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联防联控措施,避免复工复产复学后聚众传染导致新冠肺炎的再次暴发。

  长期而言,健康码是社会数字化生活趋势的浪潮下合乎逻辑的产物。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与信息处在一种加速融合的过程之中,每一个人都被贴上越来越密集的信息标签,是信息化浪潮逐步深入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中的表现。

  阿里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数字化趋势报告》中指出,当前数字化的应用领域正从互联网行业向政府、金融、零售、农业、工业、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行业深入。其中,政府、零售业等将成为受云计算、人工智能、IoT(物联网)等新技术影响最深的行业领域,在未来3年—5年内,数字化程度有望达到70%—80%。除政府、新零售行业外,房地产、农业、汽车产业也正在因新技术的到来而发生变革。扑面而来的数字浪潮,在疫情的催化下,使得人们的健康状态也成为了一种有价值的信息。杭州市委副书记张仲灿在接受《新闻1+1》采访时,提到了健康码评判的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空间,根据疫情的风险程度,杭州市的大数据公司按照有关数据将每个人的空间信息精确到乡镇(街道);第二个维度是时间,把握与传染路径相关联的去过疫区的次数以及时间;第三个维度是人际关系,与密切接触人员接触状态等个人有效信息,也是量化评判的标准之一。健康码通过量化赋分后最终生成的三色码就是贴在每一人身上的健康标签。

  健康码推行还有什么问题值得关注?

  健康码的应用在帮助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健康码能否顺利打通复工复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复工复产需要全链条的同时响应,链条上的任何一环运行不畅都会影响到经济秩序的有序恢复。有媒体指出,健康码的应用存在着无法及时有效地确认出入人员身份及权限的现象,进入社区、大厦等网点前都需要确认通行人员身份是否属于本网点人员,从而拒绝陌生人员进入,目前确认身份的办法是从人员自主登记申报的信息和口头询问来判定。最新推广运用的健康码(包括绿码)虽然能自理助登记申报信息,便于核查,但也只能说明使用人的健康风险,不能确认是否有权限进入大楼,无法快速有效识别通行人员身份,更遑论实时与网点复工人员或业主身份信息的快速比对确认。

  二是,健康码需要克服信息孤岛的问题。目前健康码的申报登记仍缺乏数据贯通、数据上传、数据回溯等功能。只有当信息与外界实现频繁有效互动的时候,才能切实发挥作用。目前在健康码的应用上,一些地方存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现象,这种数据孤岛的存在极大地浪费了现有的数据资源。加快数据的互联互通,才能进行更为准确可靠的数据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科学治理,更好地助力复工复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说,要想让健康码发挥作用,就必须扩大其数据来源,汇聚公共交通数据、医院诊疗数据、行为轨迹数据、家庭人口数据、职业数据等与个人健康状况相关的数据,实现对个人疾病情况的精准画像。而这迫切要求打破数据分割,一方面推动数据在政府内部的跨部门、跨地域共享,另一方面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利用社会力量发掘数据多维度价值。

  三是,基于算法做出自动决策的行为都有共同需要担忧的问题。如算法决策过程是否足够透明、数据是否能如实反应真实情况、算法结果中人的权利与权益是否得到足够的保护。杭州发放健康码“造就”了部分被大数据和机器支配的红牌持有者,生活出行受到极大的限制。但红码人群中,是否每个人的“危险程度”都能反映出真实情况呢?有不少网民便曾在微博、微信上发文表示“无辜”、更是“无奈”。

  健康码系统,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机器的自动化决策系统。科技发展和大数据分析预测能力,加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进步,使得基于数据的决策,特别是数据的自动化决策更加容易造成对具体个人的重大影响。而且,不透明或者无法透明化的决策算法加剧了这个重大影响带来的无助感。这种系统不可否认有极高的价值,但设计不好,也可能侵害合法权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有权不接受单独地基于自动化处理得出决定的制约”。我国对自动化决策没有直接的明确规定,惟一的推荐性国家标准中其实也要求向个人信息主体提供针对自动决策结果的投诉渠道,支持通过人工方式对个人信息主体投诉情形进行复核。

  不能否认健康码的应用在防控疫情的工作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一码通行全国”在当前的背景下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但治理技术创新的普及、乃至全面推广大数据社会治理,在此之前仍需更多的试验案例、倾听大家的反馈、查找技术的不足,同时还需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来保障个体的尊严与权益。(人民网新媒体智库 张力、施美彤)

(责编:翟晨曦、聂俊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