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代的人,最知道时代的风光与局限。守望社会的人,也更加了解社会的冷暖与无奈。曾经怀抱着家国情怀和新闻理想的媒体人,如今仍然体会着与时代、公众和国家“同命运,共悲欢”的职业情感。记录历史,我们也融入历史,影响今天,我们也融入今天。在解决社会难题的道路上,我们既有历史的光荣传承,也有面对未来的崭新勇气。不管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以新闻贡献社会的基本价值从未消失,推动社会进步的职业使命不曾改变。在海量信息和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的时代里,我们重温属于自己的新闻梦想——《写给第十五个记者节 在时代变迁中重温新闻梦想》
媒体丑闻产生的“愁云惨雾”尚未散去,人们讨论互联网新闻“门户时代”还能坚持多久的时候,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离职被视为“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纸将不在,报焉能存”的“报业黄昏”之说似乎成为共识…
报道讲求客观、公正,但新闻工作者人性的光辉,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体现记者站在时代的最前端,要用宏观视角去分析每个事件的各个方面,记者深入城市最基层,用微观视角感受微妙变化…
当时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根本没有一点拍摄“名作”的念头,因为这的确是他生活在前线碰上的镜头,只是觉百姓呈现的这种场面太出奇、太壮观、太伟大了。
同是媒体人,特别能够理解袁文逸的昵称“小疯子”背后的意义:身为新闻工作者,不能没有一股“疯劲”。
有这样一些记者,他们扎根在基层,朴素的写作,朴实的生活,被人们称之为城区记者。今天,我们走近这些记者,感受他们的辛苦与奔波,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