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12

    《中国作家》“纪实版”2012年第12期发表的铁流、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作品则通过讲述民办高校的成败典型,表现了民办教育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大意义。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作品生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我国民办教育波澜起伏、壮阔坎坷的成长史,书写的正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民办教育简史。作者将民办教育置于中国私立高校发展史和全国教育事业的大视野、大背景上来观照,从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到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陈嘉庚成立厦门大学,直到恢复高考,改变亿万人命运,转而切入到高考之殇、高考之痛,自然地引出民办高校弥补了众多高考落榜生的失落,使他们可以拥有平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报告文学关注中国教育改革

    铁流、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作者既从宏观的全局的层面概述国家高教改革的背景与全景,突出教育变革业已成为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作者着重描述全国民办高校的整体概况及其生存处境,特别强调其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而在全面把握和宏观描写民办教育时,能够运用战略性眼光和全面综合的观点予以审视,进行反思与前瞻,客观分析其利弊、得失、优劣及发展困境、缺陷与不足。作者不讳善不隐恶,体现了报告文学创作最可贵的冷静客观、严谨真实的精神。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研讨会在京举行

    3月30日下午,《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作家出版社、《文艺报》社、山东省作协、青岛市文联共同主办了铁流和徐锦庚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

  • 春天,在北京聆听花开的声音

        不管是年过半百的教授,还是风华正茂的学者,他们都群情激奋、言辞恳切。智慧启迪智慧,思想撞击思想,研讨会围绕《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展开了一系列涉及中国当下社会和体制的思考和诘问……【详细】

  • 当为民教鼓与呼

        民办教育不仅是公办教育的补充,它本身就是中国教育的正统和道统,比公办和官办教育长久,也为当代中国解决教育公平、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急需人才、为公立大学的办学思想与模式,都做出了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贡献……【详细】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聚焦民办教育的力作

    中国曾有民办教育的传统,如何结合现代的教育方式发挥民办教育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在众多有关著作中,《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价值。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专注于考察和描述中国现代民办教育从被提出到艰难发展的整个情景,折射了不少还不为人们所认识与理解的中国教育现象。

  • 封侯非我意 但愿教育兴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用了大量篇幅,抒写了民办高校创办之难,场地难、经费难、招生难、师资难,一座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没有一种理想信念的支持怕是走不到现在。这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当年那些持“教育救国论”的精英们 ……【详细】

  • 对体制弊端和社会偏见大声说不

        铁流、徐锦庚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是一部对转型时期社会民生问题敏锐发现、对体制弊端及社会偏见大声说不、从而自我证实了报告文学作家社会公信力的佳作。它从一个点上切入“中国梦”的实现,是又一部编织“中国梦”的极具当下性的作品……【详细】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

投向民办教育的一束强光

    教育界是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其间也存在着地处暗地艰难挣扎的矮小株丛。《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就是这样的一束光,投射到了处于夹缝中的民办教育,也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教育这片森林中的重要一隅。

铁流“高难度”写民办教育

    铁流和徐锦庚合著的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肩负着对中国当代教育的责任使命,用激昂缜密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开放迄今鲜为人知的中国民办教育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为改变千万人命运的事业鼓与呼

    铁流、徐锦庚的《中国民办教育调查》生动形象地记录和反映我国民办教育波澜起伏、壮阔坎坷的成长史,书写的正是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主题,几乎就是一部中国民办教育简史。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展现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

    既从全局上概述了国家高教改革的背景,同时又着重描述了民办高校的整体状况和生存处境,运用战略性眼光进行反思与前瞻。以点带面展现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历程,而这也恰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有教无类 岂不美哉

    在调查辨识的基础上对民办教育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是对很多投身民办教育的人们爱国、忧国、建国情怀的热情表彰,是通过事实的描述期望有力助推民办教育合理有序健康发展的一次文学的担当。

中国民办教育忧思录

    通过大量的调查采访、以详尽、真实、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的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呈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民办教育乃至中国当代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