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生態環保

綠滿黃河岸 生態畫卷新——沿著黃河見証生態之變

2025年11月26日15:41 |
小字號

滔滔黃河,蜿蜒入海。沿山東省內黃河兩岸行走,但見湖泊濕地碧波蕩漾,草木與生靈共棲,飛鳥與游魚同樂。昔日“問題清單”變為今日“成效清單”,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徐徐鋪展……

濕地重生,守護鳥類家園濟南章丘區的白雲湖國家濕地公園,金黃的蘆葦搖曳風中,湖心島上依依垂柳點綴其間,白骨頂雞等數百隻水鳥在寬闊的湖面上覓食戲水,為初冬的白雲湖增添了勃勃生機。誰曾想到,這裡也面臨過嚴重的生態環境退化,湖水幾近干涸,魚蝦大量滅絕,水質個別指標甚至超過劣Ⅴ類。

面對嚴峻的生態挑戰,濟南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攻堅生態整改,累計清理建筑垃圾1.5萬立方米,完成生態綠化1.7萬平方米。自2021年起,全市統籌籌措資金超2000萬元,秉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協同推進”的理念,完成生態修復38.1公頃,通過水系連通、植被重建、棲息地營造多管齊下,生態系統質量與穩定性實現質的提升。如今,東方白鸛、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紛紛“擇此棲息”,用翅膀投下生態“信任票”——區域內現有高等植物223種、記錄鳥類145種、魚類22種,生物多樣性愈發富集。同時,濟南通過健全制度體系、強化執法監管、開展持續監測、深化科普宣傳,構建起全鏈條、常態化的濕地保護長效機制,為生態可持續發展筑牢堅實屏障。

林場涵養,構筑綠色屏障在濱州惠民縣的國有沙窩林場,刺槐林高大挺拔,林間鳥鳴啾啾。這片佔地480公頃的省級森林公園,是平原地區罕見的原生態森林。惠民縣國有沙窩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韓曉利介紹,“沙窩林場植被覆蓋率92%,現有2400畝刺槐林,樹齡均在60年以上,是全省最大的刺槐林區。林區建有國槐白蠟林木種質資源庫、林草種質資源標本館各一處。依托豐富的植被資源,林區野生動物繁多,尤其以夜鶯、白鷺、貓頭鷹等鳥類資源聚集。”

沙窩林場僅是一個縮影,目前濱州已建成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在內的各類自然保護地25處,構建了覆蓋全市7個縣域,涵蓋森林、草地、濕地、水體、農田和城鄉6種樣地類型的生態質量樣地監測體系,布設樣地41個。設立野生動物救助站2個,疫源疫病監測站3個,鳥類重點監測單元8個,初步建成重點生態區鳥類動態監測體系,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良性互動。

慢城韻味,盡顯生態和諧淄博高青的天鵝湖國際慢城,濕地廣闊,水網縱橫。這裡不僅是震旦鴉雀、大天鵝等200多種鳥類的重要棲息地,更以其“慢生活”理念成為黃河流域生態宜居的典范。景區內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通過建設生態廊道、親水棧道、觀鳥平台,配套溫泉小鎮、慢行系統等,慢城既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又為公眾提供了親近自然的空間。”天鵝湖國際慢城相關負責人員說。

好的生態環境也同樣帶動了周邊鄉村的發展,如蓑衣樊村,依托慢城發展起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村民共享生態紅利,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從白雲湖的蝶變到沙窩林場的堅守,再到天鵝湖慢城的和諧,山東沿黃各地正以扎實的行動,書寫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高質量答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正深深植根於黃河岸邊的這片土地。

來源:山東省生態環境廳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