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

從“單打獨斗”到“攥指成拳” 山東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現實選擇

2025年11月17日09:07 |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小字號

10月8日,青島西海岸新區前河岔村,“鄉聚前河·共富新程”2025大場鎮田園音樂節收官。片區化的聚合之力,讓“詩和遠方”的美好交響,從連片沃野緩緩淌入人們心田。

  10月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第一次寫入國家頂層設計。

  一個是齊魯田園的生動實踐,一個是國家藍圖的戰略擘畫,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這一路徑,完成了從基層探索到國家行動的關鍵一躍。這一躍,源自對“千萬工程”經驗的創新實踐,源自“萊西經驗”“諸城模式”敢為人先的精神傳承,成於山東在“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使命下的率先破題。

  站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勢起航的關鍵節點,剖析山東以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樣本,既是對一省一地經驗的深刻總結,更是為全國繪制鄉村振興從“單打獨斗”到“攥指成拳”的實踐路徑。

  (一)從“點題”到“破題”

  時代之問,山東作答﹔諄諄囑托,重於泰山。

  時間回到2018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並就推動“五個振興”作出了系統闡述,提出了明確要求。同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時再次強調,“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鄉村振興如何破題?齊魯樣板怎樣打造?這是一道時代考題,更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山東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山東必須完成好的政治答卷和時代使命。

  仔細審讀這道考題,“樣板”二字,重若千鈞。它要求山東,不僅要實現自身的全面振興,更要在產業升級、人才集聚、文化繁榮、生態宜居、組織強化上,為全國蹚出路子、提供范式。

  這份考卷,考驗的是山東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堅定性,考驗的是推動“五個振興”協同並進的系統性,考驗的是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前瞻性,更考驗的是一個大省“走在前、挑大梁”的擔當與智慧。

  答好這張時代考卷,山東底氣何在?作為農業大省,山東農業基礎雄厚、優勢突出,多項指標領跑全國:2024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28萬億元、全國第一﹔糧食總產量達到1142億斤、連續4年穩定在1100億斤以上﹔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達到11406家、佔全國1/10﹔農產品出口1648.2億元、佔全國22.5%,連續26年領跑全國。“全國農業看山東”的背后,是“走在前、挑大梁”的擔當。

  但要真正答好這張考卷,其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不行,滿足於“單點盆景”式的突破更不行,必須找到一把能打開全局的“金鑰匙”。

  片區化推進的思路,正是在這種強烈的政治自覺和使命驅動下應運而生。這既是山東將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轉化為具體實踐的戰略抉擇,也是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內在要求。

  2019年,省委農辦啟動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創建,每市選擇幾個片區先行試點探索。

  2022年,在深入總結各地經驗基礎上,以片區建設為抓手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思路打法逐步成型,謀劃寫入省委、省政府文件。

  2023年,“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片區”和“實施片區化整體推進”分別被寫入了省委“一號文件”和省政府工作報告,省委、省政府召開高規格現場推進會議。

  2024年,片區建設寫入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發揮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引領帶動作用。

  2025年,《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再加力的實施意見》印發,對打造引領帶動能力強的鄉村振興片區等作出部署安排。

  一路走來,堅持高位推進,做實“一把手”工程,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建立“條+塊”協同推進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一步一個腳印,一環緊扣一環,從思路打法到落地見效,從打造實施到引領帶動,山東以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子愈發清晰。

  從全國層面來看,多個省份都在探索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但山東起步相對較早、鋪開面相對較大,立足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堅持連片統籌,抓好協同實施,形成了一套合理劃定片區、整片發展產業、整片實施建設、整片統籌資源、整片提升治理的經驗做法。目前,省市縣梯次建設片區2070個,覆蓋行政村1.8萬余個,取得明顯成效。

  實踐証明,創造性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片區建設已經各地實踐印証、切實可行。它打破了過去“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路徑依賴,將分散的村庄聚合為協同的發展共同體,從根本上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為“打造樣板”找到了一條可落地、可復制、可推廣的現實路徑。

  (二)從“單打”到“抱團”

  為什麼要建片區?它何以重塑鄉村面貌,點亮農民笑容?這團播撒在齊魯沃野的“發展火種”,蘊含著怎樣的聚合之力?

  答案,寫在各地火熱實踐裡。

  看臨沂,自2019年起,該市以鄉鎮為單元,每年重點扶持24個片區,通過規劃、環境、產業、組織、資源“五個連片”,推動村庄從“單兵作戰”轉向“集團推進”。截至目前,臨沂已建成市級以上片區193個,覆蓋3314個村庄、佔全市村庄總數的46%,片區內村集體收入年均增長30%,呈現出“抓一片、成一片”的扎實成效。

  答案,也映照在片區蝶變中。

  濟寧泗水龍湖灣,這個覆蓋12個村庄的“知名”片區,曾面臨近半村集體年收入不足萬元的窘境,青壯年外流、村庄“空殼化”問題突出。而如今,這裡年均吸引游客50萬人次,創造旅游收入7500萬元,帶動400多人返鄉創業,村集體年均收入突破20萬元。龍灣湖的轉身,正是山東鄉村振興從“點上突破”走向“連片風景”的生動縮影。

  片區建設的今昔對比,折射的恰是山東必須直面的普遍現實:全省5.4萬個行政村中,多數規模偏小、基礎薄弱、資源分散,“單打獨斗”難以集聚現代要素,更無力承載“五個振興”的系統性落地。

  現實的困境,呼喚路徑的突圍。片區化推進,成為山東在深入審度省情、把握發展規律后作出的必然選擇。

  ——這是遵循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過去,農業“小散弱”與同質內卷並存,產業鏈短、附加值低削弱抗風險能力﹔“撒胡椒面”式的投入導致資源分散、成效不彰﹔人才、資本等關鍵要素因單村承載力有限而持續外流。

  順應發展規律,從產業看,現代農業必須融入全國大市場、服務新發展格局,連片發展有利於提升規模效應、抗風險能力和全產業鏈水平﹔從生態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治理保護必須超越村域界限,按生態系統推進﹔從公共服務看,教育、醫療、養老等設施唯有在更大范圍優化布局,才能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統一﹔從文化看,文旅融合需依托更廣闊的空間載體,才能實現文化的系統性傳承與創新﹔從人才看,最稀缺的資源必須在更具規模的產業平台和成長空間中配置,方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所有這些,都必然要求突破“一村一庄”的狹小邊界,在更廣闊的空間尺度上尋求最優解。

  ——這是破解轉型困境的對症之策。

  回顧歷史,山東農村長期以自然村落為單位分散發展,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活了個體生產活力,也形成了“單村作戰”的格局。

  在以前,鄉村發展多聚焦單個“明星村”打造,雖培育出一批示范典型,卻難以大面積復制推廣。例如,區位好、基礎強的村發展快,偏遠薄弱村則可能被“邊緣化”,區域差距拉大,導致鄉村發展“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失衡局面。當“單打獨斗”的路越走越窄,就必須“攥指成拳”,走出區域協同、互利共贏的新路子。

  片區化通過整合資源、統籌布局、協同發展,有效打破了行政壁壘和資源瓶頸,將地理相鄰、資源互補的村庄整合為發展共同體,讓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從根本上破解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均衡問題。

  ——這是踐行人民至上的必由之路。

  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是讓農民共享現代化成果。農村百姓的期盼,早已從“吃飽穿暖”升級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從民意看,群眾對共同富裕的渴望,內在要求縮小村際差距,實現協同共富。如若村庄之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存在強弱分化的不均衡發展態勢,顯然與百姓對共同富裕的追求不符。

  在眾多鄉村振興片區,不僅農文旅產業蓬勃發展,還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合理配置建設幼兒園、養老聯合體、民生綜合體,全域改造村衛生室,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養老、購物等需求得到更好滿足。這正是共同富裕在鄉村層面的扎實落地。

  可見,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絕非山東的偶然選擇,而是植根於農村發展的歷史脈絡,針對當前鄉村發展的現實困境,順應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融合科學發展理念與地方實踐智慧形成的系統性變革。

  (三)從“行政區”向“功能區”

  片區,究竟是一副怎樣的模樣?和以往又有什麼不同?

  所謂片區化,絕非簡單地將地理相鄰的多個村庄機械疊加,其核心在“化”,在於“協同”而非“合並”,通過統一規劃、統籌資源、聯動發展、協同治理,從而實現從“行政區”向“功能區”的深刻轉變,激發“1+1>2”的系統聚合效應。

  規劃布局,是片區成功發展的前提和關鍵。從具體實踐來看,山東各地選擇區位優勢好、產業基礎好、資源潛力大、基層黨組織強、帶動能力強的村庄,作為片區骨干引領村,合理確定片區范圍、大小,並結合地方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農民接受程度,制定片區實施計劃,每年規劃建設片區300個左右,其中省級70個,分好類、排好隊,明確建設優先序,確保“抓一片、成一片”。

  目前,山東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探索已呈現出一些鮮明的特點。

  組織連片共建——按照“大帶小、強帶弱”的思路,探索推行“黨建引領、聯村共建”,進一步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像臨沭縣曹庄鎮“好日子”片區,以朱村為核心實施“一村帶九村”,成立由鎮黨委、市派第一書記、10個村居黨支部組成的片區黨委。抓住黨建關鍵,黨的組織資源轉化為了發展資源,片區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深度整合農業開發項目,帶動整片提升。

  產業連片發展——挖掘片區資源稟賦、文化積澱,篩選有潛力的特色產業,每個片區重點培育1-2個主導產業,聯村建設、抱團發展。

  像臨朐縣寺頭鎮“紅果·金山裡”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圍繞山楂產業,引進加工企業,生產的山楂條、山楂棒等系列產品佔據國內七成以上市場,還深挖山楂產業文化潛力,打造山楂盆景、山楂手串等文創產品﹔棗庄市薛城區沙溝鎮“冠世園·榴光溢彩”鄉村振興片區,圍繞石榴產業,採取“連片種植+庭院經濟”模式,擴大石榴種植規模,還大力發展石榴精深加工、休閑觀光旅游,實現產業全鏈條發展,農民也能從多環節上增收致富。

  服務連片優化——結合實際情況,系統推進片區內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醫療、文化等服務設施,衛生室實現行政村全覆蓋,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鄉鎮全覆蓋。

  像沂源縣“沂河源”片區,圍繞群眾反映最為迫切的吃飯、洗澡、看病以及購物、文化、娛樂等需求,建設了3處幸福家園民生綜合體,配備長者食堂、便民澡堂、文化活動室、理發室等設施場所,7個村1000余名群眾養老助餐服務實現全覆蓋。

  治理連片增效——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實踐路徑,建立片區共建共商共享機制,推動矛盾聯調、治安聯防、問題聯治、平安聯創。

  像濟南市章丘區明水街道“明山繡水”片區,探索形成了“一卡兩化三隊伍”基層治理工作方法,也就是以便民聯系卡為橋梁,以“網格化+信息化”為支撐,構建黨員先鋒隊、矛盾調解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服務隊三支隊伍,將服務送到群眾身邊,真正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工作區”。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山東各地的片區化探索,如同星火燎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實踐形態。當資源利用效率更高了、產業競爭力更強了、區域發展更均衡了、鄉村面貌更靚麗了,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就更足了。

  未來,隨著由“小片”到“大片”、“少片”到“多片”的持續深入,山東將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道路上邁出更堅實的步伐,推動齊魯大地全面振興,為全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更大貢獻。(喬光先 張兆友 毛鑫鑫)

(責編:陳秋童、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