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山東海洋故事——孫永軍:讓海產品住上“立體樓”,把論文寫在大海上
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海岸線佔到全國近六分之一的山東,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最大潛力都在海洋。建設海洋強省的道路上,留下了無數齊魯海洋工作者的奮斗身影。近期,山東省海洋局與大眾日報聯合推出專題採訪《講述山東海洋故事》第二期,聚焦山東海洋高質量發展和海洋人物、團隊,講述山東海洋故事。本期採訪嘉賓為好當家集團有限公司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主任孫永軍。
自1996年以來,孫永軍在海參養殖道路上不斷研究探索,成為行業領軍人物。他首創的“海參海蜇立體生態混養技術”,將水體利用率提高30%,破解傳統養殖效益難題﹔培育的耐高溫、抗病害新品種,使海參成活率提升5%、壁體增厚20%﹔參與制定了26項國家和行業標准,推動行業從粗放養殖向標准化、高品質轉型。先后主持參與省級以上項目14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項﹔獲得省級以上獎項62項。技術累計創造效益超10億元,培養出近千名專業人才,為“藍色糧倉”建設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支撐。獲得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漁業科技領軍人才、全國食品科技領軍人才、山東省技術技能大師、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第九屆卓越工程師、齊魯工匠等榮譽稱號。

深秋的威海灣畔,海浪輕拍著近岸的生態養殖區,水下的萬畝海洋牧場正孕育著勃勃生機。這裡,是孫永軍深耕近30年的“戰場”。從一線養殖技術員到行業領軍人才,他以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啃下一個個海洋養殖“硬骨頭”,把一篇篇“論文”書寫在這片碧海銀灘之上。
1996年,剛加入好當家集團的孫永軍,每天都在養殖塘邊觀察記錄。彼時,傳統海參養殖模式面臨著水體利用率低、效益難提升的“天花板”——單一品種養殖不僅浪費海洋空間,還易引發生態失衡。“能不能像建‘大樓’一樣,讓不同海產品在立體空間裡共生共養?”這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埋下了創新的種子。
為驗証設想,孫永軍帶領團隊開啟了“破冰之旅”。寒冬臘月,他穿著厚重的潛水服,一次次潛入五六米深的冰冷海底取樣﹔實驗室裡,他們常常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對著顯微鏡分析水質、研究生物習性。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試驗,孫永軍團隊在業內首創“海參海蜇立體生態混養技術”“海參對蝦立體生態混養技術”。這兩套模式通過模擬海洋自然食物鏈,讓海參、海蜇、對蝦在同一水體中各居其位、互補共生,不僅使水體利用率提高30%,每年還為企業增加效益數千萬元。截至目前,兩項技術已在全國推廣12萬畝,累計新增效益近5億元,成功打破了行業發展瓶頸。
在孫永軍看來,“育種是海參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好品種,再先進的養殖技術也難有大作為。”2006年,他主動扛起育種攻關的大旗,帶領團隊一頭扎進育苗池,開啟了長達14年的“耐力賽”。海參育種周期長、難度大,一個新品種的誕生需要經過四代以上的持續選育。為尋找耐溫高產的刺參親本,孫永軍和團隊踏遍了我國沿海各地,為后續突破奠定基礎。

六年如一日扎根育苗池,他們完成了種質資源收集、親本篩選等關鍵工作﹔又經過八年持續選育,2017年,耐高溫、抗病害的海參新品種終於問世,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隨后,團隊又培育出“崆峒島1號”和“魯海1號”兩個國審新品種,使海參成活率提升5%、壁體增厚20%、加工出成率提高8%,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1億元。這些新品種的推廣,讓山東海參在市場競爭中牢牢佔據了優勢地位。
解決了養殖環節的難題,孫永軍又將目光投向了海參加工領域。“鮮海參體內含有自溶酶,捕撈后若不及時處理很快就會化掉,傳統加工只能做成干海參,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2004年,他聯合山東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攻關,成功開發出全國第一枚即食鮮海參,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讓海參從“干貨”變成了“即食美味”。
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海參的健康價值提出了更高要求。孫永軍又與中國海洋大學薛長湖院士團隊合作,深入解析海參營養成分,研發出海參口服液、海參粘多糖顆粒、海參膠囊等一系列精深加工產品。2021年,“海參功效成分解析與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推動山東海參加工產業邁向高端化。
如今,孫永軍正帶領團隊攻關“海參加工副產物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我國年產海參加工副產物超10萬噸,多被當作廢棄物處理。他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寶貝”轉化為高活性功能食品原料。“海參漂燙液、海參腸裡富含多糖、多肽,通過技術創新把它們利用起來,既能減少污染,又能降低高端食品成本,一舉多得。”孫永軍說。

工作近30年,孫永軍不僅實現了個人成長,更用技術為行業和區域發展賦能。他主持參與省級以上項目14項,獲得省級以上獎項62項,擁有有效發明專利39項,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准27項﹔通過技術推廣站和培訓,服務4000余戶養殖戶,帶動2200余人就業,穩定農戶收入4000萬元,培養出近千名專業人才。
“海洋是山東發展的寶貴財富,我將繼續扎根這片藍海,為筑牢‘海上糧倉’貢獻力量。”孫永軍表示,未來,他將聚焦海參加工“延鏈、提質、賦能”三大方向,推動加工產業鏈向高附加值延伸,研發海參肽保健品、活性成分護膚品,推進“養殖—加工—廢棄物利用”閉環模式﹔制定全流程加工標准,引入智能化設備實現質量追溯,讓“山東海參”更具市場競爭力﹔建立技術推廣中心,推動“加工企業+養殖基地+電商平台”合作,帶動產業協同發展,為山東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來源:大眾新聞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