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即墨:向海圖強,藍色經濟躍升“新能級”
鰲山灣畔,碧波翻涌,一塊塊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造船基地裡,一艘艘巨輪整裝待發……
“十四五”期間,即墨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藍色成績單”:2024年,全區海洋生產總值飆升至635億元,增速7.4%。
這片擁有1990平方公裡海域、196公裡海岸線的藍色沃土,以科技創新為帆,以產業升級為槳,在經略海洋的航程中踏浪前行。
向新:構建藍色經濟發展新動能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向即墨的遼闊海域,一片“漂浮”在藍色波濤上的光伏矩陣便開始蘇醒——光伏板在海風輕撫下折射出粼粼波光,98基鐵塔架起的33公裡輸電線路如同銀色紐帶,將清潔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至沿岸千家萬戶。
這個夏天,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綠電答卷”:作為我國首個開放海域樁基固定式光伏項目,這片“藍色能源田”自今年5月30日並網發電以來,截至9月份,項目累計發電量已突破908.52萬度,這些電力可滿足約1萬戶家庭整個夏季的用電需求,相當於為地球減少了9400噸二氧化碳排放。
更令人矚目的是,項目創新探索的“漁光互補”立體開發模式,正為海洋資源高效利用開辟新路徑。“未來,這片海域將實現‘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雙重價值,光伏系統佔據海面以上空間,而其水下支撐結構則巧妙地為養殖刺參(海參)的網箱提供了附著點,實現“一竿兩用”,空間利用毫無浪費。更妙的是,光伏的樁基在海水中自然成為人工魚礁,吸引貝類、藻類附著生長,逐漸形成一個多物種共存、食物鏈互補的微型生態系統。”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執行經理廖臻彥的話語中,滿是對綠色未來的期待。
在這片生機勃勃的海域背后,彰顯著即墨區對現代海洋產業的明確布局。作為青島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即墨區緊扣“4+3+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藍圖,即海洋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4個新興產業,海洋漁業、海洋旅游、海洋交通運輸3個傳統產業,深海開發、海洋信息2個未來產業,以27個市級海洋重點項目為引擎,推動新興產業崛起、傳統產業煥新、未來產業蓄勢,奏響向海圖強的時代強音。
沿著即墨女島片區的疏港公路向南前行,一幅海洋產業集群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以女島港為核心,招商工業青島船廠、青島寶鑒、青島漢纜等重點項目沿海岸線呈“品”字形分布,形成了一條從裝備研發到生產制造的海上風電全產業鏈。
海上綠色能源產業的加速崛起,也為港口升級提出了新要求。為滿足重型、大型海洋新能源裝備的運輸需求,女島港規劃建設一處專用碼頭,建設兩個5萬噸級和一個1萬噸級泊位。
在港口升級工程現場,塔吊揮舞著巨臂,2個5000噸級泊位已初具規模。“明年2月,這裡將迎來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的驗收,屆時將對外開放。”建設方工作人員李雨沁表示。升級后的女島港將滿足國家一類口岸開放的條件,世界各地的船舶在口岸查驗單位的監管下,可以自由進出和貿易,即墨周邊的進出口業務也可從這裡通關。
從“藍色能源田”點亮海上綠電新圖景,到海洋產業集群迸發鏈式創新新活力,再到女島港升級構筑開放發展新能級——即墨錨定海洋產業新賽道,在蔚藍碧波之上,一筆一畫書寫著海洋產業向新而行的高質量發展答卷。
向智:鍛造藍色經濟發展新引擎
5月24日,招商工業青島船廠內,總長229米、型寬32.26米的82000DWT系列散貨船首制船“SEA LYRA”緩緩離岸,駛向深藍。它不僅是招商工業重組青島船廠后的首艘主流商船,更是這座承載76年海洋工業記憶的老廠“涅槃重生”的見証——如今的青島船廠已按下“智慧升級鍵”。

這次,招商工業青島船廠與華通集團的攜手,不僅帶來了品牌、技術和管理經驗,更注入了智能化、綠色化的新動能。未來,這裡將轉型為全國領先的主力商船建造基地,聚焦集裝箱船、散貨船、油船三大主力船型,加速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階段。
青島船廠的轉型升級成為即墨區推動海洋產業煥新的生動縮影。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向著智慧化未來全速邁進,即墨海洋產業用一個個突破改寫著海洋經濟的傳統敘事。
在海洋服務領域,青島國實科技集團的“靈龍”系統成了漁民“24 小時在線助手”。“漁民出海前問一句,哪片海風浪大、哪片海適合作業,它立馬能給出答案。”國實科技高級總裁譚華介紹。
這款基於“海悟”“船尋”雙模型打造的系統,不僅能實時監測氣象與漁船位置、自動向危險海域船隻發送避險通知,還能7×24小時分析漁船軌跡,發現違規跨界、異常停留時自動截圖存証並生成執法報告﹔連同“問海”“海星” 等系列海洋大模型,國實科技的服務網絡已覆蓋青島、煙台、福建漳州等地,真正實現“把大海裝進手機App”。
海洋漁業的智慧革命同樣精彩,“國信1號”的出現讓海洋漁業從“靠海吃海”的“狩獵模式”邁入“農耕時代”,而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魯即漁養 60617”的交付運營,更將這一模式推向新高度。
這艘投資6.1億元、船長244.9米的“海上牧場”,擁有近10萬立方米養殖水體、15個標准養殖艙,設計年產高品質魚類3600噸,還以“適漁性”為核心實現160余項技術突破,機械化率超90%、自動化水平提升45%、養殖決策智能化替代率達30%,人力成本降低20%,實現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與此同時,森科特首創國內網衣清洗機器人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海舟科技推出新一代波浪滑翔機推動我國海洋觀測技術邁上新台階,越來越多“即墨智造”讓海洋漁業煥發智慧生機。
在海洋生物醫藥領域,即墨同樣交出硬核答卷,海之林公司生產的醫藥級海藻酸鹽成功獲得歐洲藥典適用性認証,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我們的產品已進入歐盟高端醫藥市場,這是中國海洋生物醫藥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公司技術總監的話語裡滿是自主創新的自豪,這一突破不僅填補國內海洋生物醫藥在高端國際市場的空白,更為即墨海洋新興產業注入強勁動力。
這一切創新的背后,離不開即墨區“i企”海洋會客廳服務品牌的支撐,依托涉海企業獎補、現代海洋英才扶持等政策,近年來,累計幫助10位海洋人才、26家涉海單位獲得獎補資金約6000萬元。這份有溫度的“藍色支持”,讓更多創新企業扎根即墨、深耕海洋,為海洋產業智慧化發展筑起堅實后盾。
向綠:描繪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新圖景
發展海洋經濟,生態是不可逾越的底線。即墨的選擇清晰明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碧海藍天。
每到周末,市民李媛媛總愛到海邊踏浪,她笑著看向小島灣方向:“咱腳底下這塊地,可是即墨小島灣‘最美六公裡’的心窩子!五年前這裡養殖池扎堆,如今,咱青島人周末就愛往這兒聚!”
近年來,即墨區實施“岸線—海島”一體化生態修復策略,優化濱海公共空間建設,投入真金白銀整治岸線7.74公裡,整治高山河等4條入海河道、拆除近89公頃非法養殖設施,藍谷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始終保持100%。生態修復成效肉眼可見——小管島周邊海域浮游生物從105種增至176種,多年未見的珍稀物種重現,“保護措施真正落到了實處”。

好生態既是令人心醉的“風景線”,更是帶動增長的“經濟線”。在即墨,優質的海洋生態環境正成為吸引高端要素的“強磁場”:28個“國字號”科研平台、25所高等院校相繼在藍谷扎根,涵蓋海洋工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等多個領域﹔1.2萬余名高層次人才選擇在此安家落戶,形成 “科研機構 + 高校 + 人才”的創新集群。
文旅融合則是“向綠”發展的另一重要落點。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水下考古博物館在藍谷開工建設,這座總投資5.2億元、建筑面積4.08萬平方米的建筑,館內規劃國家考古研究中心展區、水下考古修復展區等四大功能區,將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於一體,填補了國家級水下遺產展示平台的空白。未來,全國大量珍稀出水文物將在此永久展出,為青島打造國際海洋文化名城注入新內核。
面向“十五五”,即墨已錨定新目標:2027年海洋生產總值達778億元,建成更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顯著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這片藍色土地,正以開放與創新為帆,在經略海洋的征程上續寫高質量發展新篇。(高文莉 朱曉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