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文化教育

山農大學子日照調研行:步履丈量鄉野,青春點亮希望

2025年11月10日16:20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當青春的腳步與廣袤鄉野相遇,當知識的星火與鄉村振興的熱土相融。近日,山東農業大學2025年大學生 “三下鄉”“筑夢鄉野”實踐服務團隊走出書齋,深入田間地頭、企業鄉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社會實踐。在躬身實踐中觸摸時代脈搏,在服務奉獻中感悟家國情懷,以腳步丈量山河壯麗,用汗水澆灌理想之花。

踏訪崢嶸歲月,感悟信仰力量

日照水庫精神作為地域紅色基因的具象載體,承載著“擔當、實干、協作、奉獻”的時代內涵。團隊走進日照水庫精神記憶館,循著“水利·命脈、水庫·攻堅 、飲水·思源、水潤·家園”四大展陳篇章,在講解員的專業導覽中,系統回溯1958年水庫建設以來,庫區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戰天斗地、筑庫興水的奮斗史詩。隊員們在這裡深刻領悟了日照人民堅守“艱苦朴素不褪色,無私奉獻永傳承”的價值底色,讀懂了以使命為綱、以實干為刃的前行邏輯。

青春“鄉”約紅泥崖,領略振興新氣象

在五蓮縣紅泥崖村,“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先進個人”、黨的二十大代表張守英書記帶領團隊成員深入食用菌產業園調研。智能化大棚內,層架式蘑菇栽培系統,與傳統農田“靠天吃飯”的生產模式形成強烈對比。交流中,張書記深情復盤村庄從市級貧困村到“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的精彩蝶變,隊員們見証了“蘑菇故事”,見証了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詮釋,見証了黨建引領下產業興村、共同富裕的鮮活樣本。

點滴愛心匯成河,幸福食堂樂滿桌

為助力鄉村養老服務提質,團隊籌備面粉、雞蛋等物資,送到紅泥崖村愛心食堂,希望這份微薄的心意能讓村中老人的“幸福餐”更持久、更溫暖。在參與“幸福餐”配送的過程中,隊員們深度觀察基層治理的細膩脈絡,親身感受了鄉村振興背景下基層治理的暖心細節,這些都成為了隊員們心中最鮮活的實踐印記。

觀大國重器匠心,勵志強農擔當

齒輪轉動歷史,屏幕照亮未來。走進五征集團展館,猶如打開一部中國農機進化史詩。鏽跡斑斑的初代農具與锃亮的新能源拖拉機同台陳列,無聲訴說“人扛牛拉”到“智驅雲端”的技術躍遷。更令人動容的,是企業的家國擔當:五征集團積極響應“興邊富民”行動,以技術輸出、資金扶持賦能邊疆農業機械化,助力各民族共享現代化紅利。這讓隊員們深刻覺醒:農業現代化征程中,不僅要把論文寫在學術期刊,更要將智慧熔鑄進農機齒輪,讓科技真正成為田野裡的“播種機”。

沃野藏“有機”密碼,青春護舌尖安全

懷揣對有機農業種植的探索渴望,團隊探訪了五蔬園生態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國勞動模范”靳偉然董事長親授有機農業現實含義,讓隊員了解到了真正的有機農業。在五蔬園中,殺菌消毒是利用高溫與太陽光實現的,種植過程中採取的是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隊員們由此更加明晰:有機農業不僅是生產模式革新,更是對“健康生活、生態保護”的雙重踐行。

創新農業合作新模式,助力鄉村高質量發展

走進潮河鎮張家庄村實地調研發現,為破解傳統農業分散經營的瓶頸,該村創新採用“村集體出資、村民出地、合作社管理”的聯動模式,有效提升了產業抗風險能力與綜合效益。村裡還開發果蔬採摘項目,著力打造區域特色農產品品牌,在節假日開展農產品優惠活動,吸引周邊群眾、游客前來旅游採摘消費。這種發展模式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帶動了農戶致富,實現了村庄高質量發展。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農業發展的強勁潛力和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更體會到村集體在產業升級中“領頭雁”作用的重要性。

青春板凳融鄉土,百家智慧潤田疇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團隊走進潮河鎮馮家官庄村,深入田間除草澆水、開展糧食安全科普講座、訪談村黨支部書,在田埂間播撒知識的種子,深入傾聽鄉村振興的基層故事。

講座結束后,團隊對村黨支部書記馮展進進行了專題訪談。馮書記詳細介紹了村庄基本情況,讓團隊從農業、法律、金融等多個方面了解到了當前鄉村的發展與困境。他與村民們均對青年學子寄予殷切期望,期盼我們能將專業知識與鄉村需求精准對接,為產業升級、人才培育等提供智力支持。

此次實踐讓團隊深刻認識到,糧食安全絕非書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扎根田間地頭的具體實踐與長久堅守。作為青年學子,我們不僅要當好知識的“傳播者”,將科學理論送到鄉村﹔更要做好鄉村的“傾聽者”,把基層的聲音帶回校園,在“下鄉”與“返校”的雙向互動中,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王楚淇)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