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生態環保

濟南市萊蕪區口鎮街道:秸稈“三化”利用讓農業增綠提質

2025年10月28日15:11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今年以來,萊蕪區口鎮街道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圍繞“生態立區、創新強區”目標,聚焦鄉村振興難點、痛點、堵點問題,深入推進秸稈循環生態利用,通過青貯飼料、發酵堆肥、生物質發電等多種處理方式,多渠道消化玉米秸稈,從根本上破解露天焚燒秸稈難題。目前,街道90%的玉米秸稈已實現原料化、肥料化和燃料化利用,有效推動農業減排固碳、增綠提質,持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與空氣質量。

青貯:變身牲畜“越冬糧”

秋收時節,在萊蕪區口鎮街道申陳村的一片玉米地裡,一台聯合收割機正忙著收割作業,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草香味。成片的玉米稈被這頭“鐵牛”推倒、“吞下”,頃刻間便被粉碎成屑,從機身噴涌而出。這些新鮮細碎的秸稈,隨后將被運往附近養牛場,搖身變為肉牛的“越冬糧”。

“我們已與城區周邊6家養牛場達成合作,粉碎后的玉米秸稈以每噸100元的價格作為牛飼料出售。”申陳村黨支部書記申立波介紹道。

我國北方農作物多為一年一熟,秋冬季常面臨飼草料短缺問題,尤其是新鮮青飼草料供應不足。瞄准這一需求,申陳村農機供銷合作社從2023年起投資200多萬元,先后採購新型玉米撿收一體機、秸稈打捆機、秸稈粉碎機、肥料攪拌機等設備,為秸稈資源化利用打下基礎。

還田:變身小麥有機肥

除將秸稈用作飼料外,申陳村自2022年起便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以牛糞混合玉米秸稈為基礎,研發秸稈發酵漚肥技術。

在申陳村村南的秸稈回收點,玉米秸稈與剛運來的牛糞堆積成垛,秸稈粉碎機、肥料攪拌機正轟鳴作業。申立波介紹,牛糞運至回收點后,需用油紙覆蓋,在日晒條件下進行“好氧堆肥”,以此殺滅虫卵與病原菌﹔發酵后的牛糞再與粉碎秸稈按7:3比例混合,拌入專用腐熟菌劑,經攪拌機充分攪勻后,日產有機肥可達20噸。

“復合肥雖見效快,但長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結、養分失衡﹔而‘秸稈+牛糞’有機肥不僅能緩慢釋放養分,更可修復土壤、培肥地力,且養分更全面,對小麥生長的益處具有長效性和根本性。”申立波說。目前,全村1000多畝基本農田已基本實現有機肥替代復合肥,僅此一項,每年便可節省種地成本約14萬元。

自2018年起,申陳村與口鎮供銷社開展村社共建,先后注冊成立申陳村供銷合作社、土地合作社、農機合作社。依托這些合作社,村裡成立了集農資經營、農機服務、統防統治、節水灌溉、秸稈處理、農技培訓、農產品初加工等服務於一體的為農服務中心。該中心擁有20余台國內先進農機設備,包括大型播種機、收割機、平地機、旋耕機、秸稈打捆機等。目前,申陳村已在口鎮街道托管耕地3000多畝,讓50%的玉米秸稈實現了飼料化與肥料化利用。

發電:變身綠色新能源

走進口鎮街道申陳村秸稈儲備點,村民們正忙著為秸稈打捆:秸稈打捆機“咔嗒”作響,將鬆散秸稈壓成方捆並自動纏繩﹔抓草機的機械爪精准抓起草捆,輕擺至運輸車貨廂﹔工人在車廂旁調整間距,很快碼出齊腰高的草垛。這批秸稈經晾晒后,將被運往發電站,作為生物質燃料。

“我們已與牛泉鎮的山東陽光電力達成合作,現在每天能運出4-5噸干秸稈,扣除運輸費與人工費后,每天收入可達200多元。”申立波介紹。

據了解,將秸稈作為生物質燃料焚燒發電,相比煤炭能源可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典型的環保節能替代方案。

自去年10月起,申陳村通過農機專業合作社,安排專人清運申陳、康陳、雪陳、劉陳等周邊8個村的玉米秸稈。此前,為便於清運,口鎮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通過積極引導,種糧戶已自覺將秸稈堆放在路邊。目前,這8個村約80%的秸稈已完成回收,總量達6000多噸﹔經完全晾晒后,秸稈重量約為2000噸,將陸續運往發電站用作生物質燃料。(時曄然)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