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展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15)| 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遵循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積極行動,開展創新示范,打造美麗建設實踐樣板。現向社會充分展示各地美麗建設成果,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行動的生動局面。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麗山東,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五篇章: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數字化模式
建設“智慧大腦”賦能美麗青島建設
青島市生態環境局探索建設生態環境綜合指揮系統和綜合指揮中心,為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智慧大腦”,實現“一屏觀全域,一網管全局”的完整生態環境指揮體系,有效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監管精准性。該成果入選2024年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典型應用案例。
創新數據處理模式,實現資源整合共享
加強數據摸排,摸清生態環境資源“家底”。為解決“數據孤島”和“數據煙囪”問題,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細化資源分類,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統一的生態環境信息資源目錄體系,收集環境統計、污染源普查、環境執法等15大類近2億條數據,為精細化環境監管提供了數據支撐。
深挖數據價值,構建高效數據處理系統。構建一體化生態環境綜合指揮系統,促進數據資源的互通互聯和高效利用。目前,通過數據中心調用生態環境部排污許可信息3000余條﹔省生態環境廳移動源監管數據8000余條﹔青島市大氣環境數據3000萬余條、出租車走航數據8500萬余條,建設項目審批數據8.7萬余條,實現了生態環境數據的標准化、規范化和共享化。
整合現有系統,發揮數字治理共享優勢。以污染源為主線,對各類業務應用數據加以關聯整合。例如生態環境執法一體化系統通過數據中心調用用電系統、自動監控、固廢危廢等系統所需數據,實現環境污染問題及時、精准、科學、有效管控﹔基層分局打造“企業環保碼”監管平台,充分運用市局數據資源中心相關資源,採集子業務數據,為科學分級管控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創新數據監管模式,實現綜合調度處置
以監控提效落實數字監管。生態環境綜合指揮中心集成18個業務系統,搭建14個專題場景,匯總70余類近2億條數據,完成了從數據採集、數據傳輸、數據存儲、數據應用、數據分析到可視化展示的全過程建設和管理,做到“天空地一體、全天候感知”,形成了“一屏統管”數字化監管模式。平台通過整合排污許可、在線、危廢、建設項目等數據,形成執法數據倉,現已建成3.3萬余家污染源全生命周期檔案,並按“雙隨機一公開”、差異化監管要求,對監管對象實行標簽化管理。
以精准預警研判即時信息。以執法數據倉為基礎,結合大數據AI分析、衛星遙感反演等技術,針對在線監測弄虛作假、危廢非法傾倒處置等違法行為,建成多維度預警研判中心。截至目前,已先后統籌調度各類整改信息2000余條,精准推送高值點問題300余個,排查潛在風險源3000余處。
以閉環管理提效聯動處置。健全固定污染源自動監測監管執法與監測監控聯動等機制,形成“任務生成派發—任務分級處置—任務協調督辦—任務記錄歸檔”的管理閉環,實現“線上精准研判、線下高效處置”的聯動。在重點時段空氣質量保障、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水生態環境治理等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創新數據應用模式,實現治理能力提級
深入推進數字化服務平台建設。以應用為導向,一方面打造非現場監管執法模型,系統對接全市500余家在線監控企業、148個環境空氣質量標准站的在線監測數據。目前已將5000余家企業納入非現場監管。另一方面,創新開放“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系統公眾端,實現項目環評網上“預研判”,提高環評審批效率。
深入推進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一人一檔”數據資源庫,制作涵蓋執法人員學歷背景、擅長領域等基本信息和歷史執法情況在內的完整人員畫像。深化數字技術應用,打造日常辦公數字化轉型新形態,建設一體化高效協同辦公平台,提升行政運行效能。
深入推進數字化網絡安全建設。嚴格落實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和政策標准要求,構建全方位、多層級、一體化的安全防護體系,健全動態監控、主動防御、協同響應的安全感知防護平台,提高數據訪問、流向控制、數據溯源等關鍵環節的技術管控能力,筑牢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安全防線。
來源:山東省生態環境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