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日照:綠茵場上的育人課
“叮——叮——叮……”,下午4點30分,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棗庄路小學的放學鈴聲清脆響起,孩子們抱著足球涌向操場。
綠茵場上瞬間沸騰起來,歡呼聲、哨子聲、球鞋摩擦草皮的沙沙聲瞬間交織成一片。奔跑、傳球、搶斷、射門!一場屬於課后時光的“小世界杯”正熱火上演。
“左腳接應!注意防守站位!注意配合!”副校長張杰站在場邊,目光追隨著奔跑的孩子們。他既是管理者,也是教練員。“我們天天搞賽訓,日日有比賽。”汗水順著他的額頭滑落,“這不只是踢球,更是育人。孩子們在綠茵場上學會的,是跌倒后爬起的勇氣,是輸贏之間的坦然。”
他的話音未落,一名小球員在對抗中摔倒后又迅速躍起,轉身繼續投入比賽。
足球教育早已滲透到這所校園每個角落,運動與教育的邊界已經消融。在這裡,足球早已不是一項簡單的體育活動,而是一本立體的成長教科書。走廊上,一排排定制足球架整齊排列,每個孩子都有專屬編號﹔操場邊,一座名為“足球驛站”的多功能場所內,更衣室、淋浴房、戰術講解室、學習角一應俱全。“我們將足球納入學校三年規劃,通過‘智庫+執行’雙輪驅動,確保足球教育科學化、長效化。”張杰介紹道。
“我們把足球當作一種教育方式,而不是單純的競技項目。”學校黨委書記宋凱華說,“從一年級起,每個孩子都配備一顆屬於自己的足球。我們希望,足球不僅是愛好,更應成為伴隨一生、融入生活的習慣。”
如今,全校已構建起“人人都參與、班班有球隊、學期有聯賽”的常態化機制。6個年級梯隊共118人,4支校級代表隊60名隊員,在綠茵場上揮洒汗水,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成長故事。
12歲的宋昌潤是五年級校隊主力前鋒。此刻,他正反復練習弧線射門,動作專注而有力。“以前爸媽總擔心我踢球耽誤學習。”他擦了擦汗笑著說,露出腼腆的笑容,“現在他們不僅支持,還常陪我看中超、帶我去公園踢球。”
轉變的背后,是學校創新的“學訓雙優”模式。體衛藝主任、足球教練方帥偉帶著記者走進“足球驛站”的展示區,獎杯獎牌熠熠生輝。“這些不僅是榮譽,更是激勵。”他說,“這裡不僅是休息站,還是‘移動自習室’。”
隊員們訓練結束后,可在驛站完成作業、閱讀書籍﹔每晚將作業拍照上傳至訓練群打卡,由教練檢查。“我們和班主任保持密切溝通,悄悄觀察課堂表現,一旦發現成績波動,立刻干預。”方帥偉坦言,“足球不能成為逃避學習的借口,而是激發內驅力的引擎。我們教孩子平衡,教他們自律。”
足球更成為聯結家校的紐帶。每周五是全校“足球日”,師生同賽,笑聲不斷。更特別的是“爸爸足球賽”讓家長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父親與教師組隊對抗,綠茵場上,平日嚴肅的老師成了“對手”,爸爸們脫下西裝,換上球衣,在奔跑中揮洒汗水。家長與學校的距離在一次次傳球與配合中悄然拉近。
“一開始真挺擔心孩子踢球耽誤學習。”家長李先生坦言,“可后來發現,孩子時間管理能力反而變強了,作業寫得更快,上課更專注。”如今,他已是“足球隊家委會”的活躍成員,為球隊裝備、賽事組織出謀劃策,“看著孩子在球場上自信奔跑,我才知道,這球踢得值。”
“我們把球隊當成一個大家庭。”張杰動情地說。每年畢業季,學校都會為畢業隊員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全隊和父母共同出席,頒發紀念球衣,播放成長視頻。“那一刻,很多孩子都哭了。足球帶給他們的,不只是技術,還有情感的歸屬與成長的儀式感。”
今年4月,學校組織千余名師生家長觀看職業聯賽,創下全國小學生觀賽紀錄﹔暑假期間,球隊征戰多項全國邀請賽並取得市級聯賽佳績。這些經歷,正如張杰所言:“足球是載體,通過它,我們教會孩子規則、合作與擔當。”
這股“足球熱”並非孤例。近年來,山東日照創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108所,全市共建成校內足球場地312處,吸納轄區內標准化場地50余處,滿足學生校內外足球運動需要。
通過校社共享合作機制,社會場地資源有效補充校園需求,讓每一寸綠茵都成為育人的沃土。“足球教育的核心是‘以體育人’。”日照市教育局局長趙利釗認為,“我們不僅要培養會踢球的孩子,更要培養人格健全、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
夕陽西下,訓練接近尾聲。小球員們圍坐一圈總結得失,稚嫩的臉上既有疲憊更有光芒。他們的身影在綠茵場上拉長,仿佛映射出教育最本真的模樣——在奔跑中學會堅持,在合作中理解尊重,在規則中走向成熟。張杰望著他們,輕聲說:“他們奔跑的樣子,就是在追逐最好的自己。”(宋洪飛 王西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