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專題>>山東環境

典型案例展播:推進“美麗系列”建設(14)

2025年10月15日13:58 |
小字號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遵循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積極行動,開展創新示范,打造美麗建設實踐樣板。現向社會充分展示各地美麗建設成果,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行動的生動局面。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麗山東,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六篇章:推進“美麗系列”建設

推動產業導入 助力鄉村振興

——濟南市萊蕪區口鎮街道陶北村中草藥種植基地項目

一、項目背景

為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和生態優先發展戰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謀劃生態修復新方向,建立“生態修復+產業導入”的治理新格局,破解生態修復與土地資源活化難題。通過打造試點區域,以點帶面,總結經驗,為后續全面推廣打下基礎。

陶北村歷史遺留礦山位於濟南市萊蕪區口鎮街道陶北村北300米,面積1.83公頃,是自然資源部2021年下達的礦山修復治理任務。因歷史採礦活動,該區域長期存在林地破壞、耕地壓佔等問題,導致視覺污染嚴重,林地和耕地資源長期低效利用,生態功能退化。礦山南鄰匯河大道,交通便利﹔北靠瀛汶河,灌溉條件優越﹔地勢平坦、耕地連片,具備機械化農業開發潛力。通過引入中草藥種植產業園項目,徹底實現廢棄礦山的“綠色重生”。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統籌與高效協同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統籌萊蕪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口鎮街道辦事處及陶北村民委員會成立專項工作組,明確責任分工,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協同推動生態修復與產業規劃。

(二)技術創新與兵團作戰

1.立體修復技術。立足於平面造地、立面披綠原則,採取殘余山體破碎、機械削坡等工程措施消除了高陡邊坡帶來的地質環境安全隱患﹔結合渣石回填、擋土牆砌筑和客土回填等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實現了地形重塑﹔對於斜坡面,通過栽植黑鬆、扶芳藤、側柏等進行綠化,既做到了保水固土,又美化了環境。

2.高效施工模式。劃分7個治理平台,投入27台挖掘機、16台運輸車、6台裝載機等設備,通過“兵團作戰、切塊實施”實現削坡、挖方、回填等工序無縫銜接,日均施工量達3.6萬立方米。

(三)引入產業激活資源

為更好增加生態修復成果的附加值,推動中草藥產業發展,成功引進陶北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500萬元建設中草藥種植基地。該項目獲批設施農業用地3.52公頃,規劃年生產規模達400萬株。合作社憑借豐富的種植經驗和專業的技術團隊,致力於打造標准化、規模化的中草藥種植園區,為當地農業產業升級注入新動力。

三、治理成效

(一)生態效益顯著

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成功修復林地和耕地1.83公頃,有效消除了區域內的視覺污染,恢復了生態系統的自然風貌和功能。在修復過程中,項目團隊通過科學規劃,大面積種植本土植被,增加植被覆蓋度,顯著提升了區域的生態穩定性。同時,結合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質量。這些生態修復措施不僅優化了區域生態環境,還對嬴汶河流域的整體生態質量產生了積極影響。此外,修復后的林地和耕地還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促進了區域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效益突出

項目全面達產后,將顯著帶動中草藥加工、物流運輸、農產品銷售等關聯產業的協同發展。通過科學規劃和高效利用土地資源,項目將原本閑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轉變為高產田,土地資源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這一轉變不僅優化了區域產業結構,還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實現了從“廢棄地”到“高產田”的華麗轉身,為鄉村振興和區域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社會效益多元

項目實施過程中,積極吸納當地村民參與種植、加工、管理等環節,解決了村民就近就業問題,使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就業,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項目通過礦山修復與現代農業的有機結合,成功打造了“礦山修復+現代農業”的示范樣板,不僅實現了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雙贏,還為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的濟南經驗,推動了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和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四)可持續發展模式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成功構建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政府通過政策支持、資源整合和科學規劃,為項目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引﹔市場主體充分發揮資金、技術和管理優勢,推動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群眾積極參與項目建設,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增收等方式共享發展成果。這種模式不僅實現了生態修復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還有效解決了環境治理難題,提升了土地資源的經濟價值,促進了民生改善,實現了環境、資源和社會的“三贏”目標,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范例,也為生態修復工作打開了新的工作局面。

來源:山東省生態環境廳

(責編:賈曉宇、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