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安丘小書院大作為 探索基層文化服務新路徑“暖”民心
“看,我剪的窗花好不好看,跟著周老師學非遺真過癮啊!”國慶假期,在濰坊安丘市幸福裡社區文化書院裡,市級非遺安丘剪紙傳承人周來霞正在給社區孩子們公益教授剪紙,在周老師指導下,孩子們剪出來的造型別致多樣,歡聲笑語間滿是文化暖意。這是安丘文化書院融入百姓生活的生動一幕。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安丘今年以文化書院為抓手,探索出“扎根社區、精准惠民、融合治理”的基層文化建設路徑。目前已建成6處特色文化書院,上半年舉辦活動超170場,惠及群眾2.5萬余人次。
幸福裡文化書院以非遺傳承為核心抓手,通過優質資源整合下沉、陣地功能拓展、人才資源匯聚、課程精准對接、平台載體創新,打造全市首家非遺學堂,構建“非常幸福”文化品牌,既讓非遺文化“活”在社區日常,更以文化賦能基層治理,走出一條可復制、接地氣的社區文化建設路徑,累計開展活動100余場次、覆蓋2萬余人次,讓居民在文化浸潤中走出獨具特色的“幸福之路”。
聚資源:整合陣地“一盤棋”,筑牢文化傳承硬支撐
幸福裡文化書院打破陣地壁壘,整合800平米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治中心等基層資源,實現“一室多用、資源共享”,為文化傳承與社區服務搭建實體平台。
一方面,聚焦非遺傳承需求,規劃“三室一坊”功能布局,東路大鼓教室配備鼓等樂器、懸挂非遺歷史與藝人照片,剪紙工作室擺放剪刀紅紙、展示居民創作的窗花生肖作品,鉛筆畫教室提供全套繪畫器材,翰墨坊書畫室配齊文房四寶與展示牆,四大空間各有側重,既滿足東路大鼓、剪紙、鉛筆畫3項非遺傳承需求,也為書畫愛好者提供交流陣地
另一方面,鏈接服務資源,依托書院打造10分鐘“便民服務圈”,通過服務台賬、求助電話、社區聯系卡打通服務居民“最后一米”,同時引入“小橘燈”家庭關愛項目、法律咨詢、健康宣傳等社會資源,讓文化陣地兼具“文化傳承+便民服務”雙重功能,避免資源分散浪費,實現“一場地多用途、一空間多服務”。
引人才:搭建參與“大舞台”,激活文化傳承內生力
書院以“全民參與”為核心,匯聚非遺傳承人、社區居民、專業人才三類核心力量,形成“傳承有帶頭人、參與有主力軍、服務有專業隊”的人才格局。
邀請東路大鼓、剪紙、鉛筆畫非遺傳承人入駐書院,擔任課程導師,通過“一對一教學”“技藝展示”等方式傳授非遺技藝﹔鼓勵社區居民參與文創開發與活動組織,在“非遺文化創意市集”中,居民與傳承人、手工藝人共同設計非遺衍生品,在“剪紙慶元宵”“翰墨迎春”等活動中擔任志願者,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引入心理咨詢師、教育專家、法律工作者等專業人才,為“小橘燈”家庭關愛項目提供婚姻輔導、家庭教育指導,為“公益市集”提供法律咨詢與防詐騙講解,同時邀請有威望的非遺傳承人、書畫愛好者擔任矛盾調解員,讓人才資源覆蓋“文化傳承、便民服務、基層治理”全場景,既解決人才短缺問題,也激發居民參與熱情。
立課程:精准對接“需求點”,打造全民共享文化餐
書院圍繞全年齡段居民需求,制定“分眾化、常態化”課程體系,讓文化服務精准匹配居民期待。
針對傳統節日節點,策劃“應景式”主題課程,春節開展“翰墨迎春”書畫創作、元宵節組織“剪紙慶元宵”手工活動、端午節推出“端午繪彩蛋”體驗,讓居民在節日氛圍中感受非遺與傳統文化的融合。
針對不同年齡群體,設計“定制化”特色課程,周末為兒童開設剪紙啟蒙、鉛筆畫基礎課,為成年人提供東路大鼓體驗、公益書畫課堂,為老年人組織非遺技藝交流活動,實現“老中青少都有課”。
針對社區治理需求,增設“服務型”配套課程,結合“非遺+網格”機制,為文化網格員開展需求收集、活動組織培訓,圍繞“非遺+矛調”模式,開設溝通技巧、矛盾調解課程,讓課程既滿足文化需求,也服務基層治理,形成“月月有主題、周周有安排、人人能參與”的課程格局。
設平台:創新載體“多維度”,拓寬文化服務覆蓋面
書院突破傳統“線下課堂”單一模式,搭建“活動+服務+治理”多元平台,讓文化傳承融入社區生活各方面。
搭建“非遺展示平台”,通過“非遺文化進社區”“非遺文化進校園”“非遺文化創意市集”等活動,展示居民非遺作品、傳承人手工藝,讓非遺從“工作室”走向“大眾視野”﹔搭建“便民服務平台”,在社區設置便民服務站,定期舉辦“公益市集”,提供法律咨詢、健康宣傳等服務。
同時通過“零距離”行動收集居民訴求,實現“文化服務+民生服務”同步推進﹔搭建“基層治理平台”,將非遺傳承融入網格化管理,依托文化網格員收集文化需求、組織小型活動,創設“非遺+矛調”空間,讓鄰裡糾紛在文化交流中化解,使平台載體既成為文化傳播的“窗口”,也成為社區治理的“紐帶”。
擴功能:從“文化傳承”到“多元服務”,延伸陣地價值鏈條
幸福裡文化書院不局限於“非遺傳承”單一功能,而是逐步拓展服務邊界,讓文化陣地成為“社區服務綜合體”。
在文化傳承基礎上,增加“便民服務”功能,通過10分鐘“便民服務圈”解決居民日常訴求,借助“公益市集”提供多樣化民生服務﹔拓展“治理賦能”功能,將非遺傳承與網格化管理結合,通過“非遺+矛調”化解鄰裡矛盾,讓文化陣地成為基層治理的“助力器”﹔延伸“家庭關愛”功能,依托“小橘燈”項目開展婚姻輔導、家庭教育指導,結合非遺開展“好家風剪紙展”“家風主題書畫創作”,讓文化陣地成為培育文明社風的“主陣地”,實現“文化傳承、便民服務、治理賦能、家庭關愛”四位一體功能融合。
安丘市幸福裡文化書院的實踐表明,社區文化建設無需“大投入、大場面”,隻需立足本土資源、聚焦居民需求,通過資源整合、陣地拓展、人才匯聚、課程對接、平台創新,就能讓文化“接地氣、有人氣”,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賦能基層治理,為其他社區文化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非遺+’融合模式,進一步完善功能設施與活動內容,讓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真正扎根社區、惠及居民。”幸福裡社區書記劉金麗說。(宋曉東 陳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