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生態環保

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宣布,一攬子應對氣候變化

為全球氣候治理合作注入更多正能量(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馮 華
2025年10月10日10: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

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

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發表視頻致辭,宣布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

國家自主貢獻是各締約方按照《巴黎協定》要求,根據自身情況設定的氣候行動目標,每五年更新一次。今年是《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也是提交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的重要節點,全球氣候治理進入關鍵階段。

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意味著什麼?對於全球氣候治理將作出哪些貢獻?又將如何推動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部日前舉行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我國首次提出覆蓋全經濟范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絕對量減排目標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積極履行承諾,持續推進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制定與落實。

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李高表示,此次宣布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是“1+3+3”的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一攬子目標。其中“1”是指“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總量減排的目標,是我國碳排放從強度控制轉向總量控制的一個重大跨越。“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森林蓄積量達到240億立方米以上”3個量化指標,是對之前2030年目標中相關指標的進一步提升,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力度。“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主要高排放行業,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是3個新提出的定性指標。

“這是我國首次提出覆蓋全經濟范圍、包括所有溫室氣體的絕對量減排目標,體現了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的堅定決心,為我國‘十五五’‘十六五’綠色低碳轉型指明了方向,展現了我國與其他各國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責任擔當,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巨大的確定性和穩定性。”李高表示。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表示,“1+3+3”的一攬子目標是基於中國國情、發展階段和長期戰略,並對照《巴黎協定》及全球盤點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能源保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等國際國內復雜因素影響,統籌發展與減排、需要與能力,盡最大努力制定的國家自主貢獻。

“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碳達峰階段后全經濟范圍、全溫室氣體淨排放下降等一攬子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系統性構建了涵蓋能源和產業轉型、政策工具創新等多維度指標的行動綱領,標志著中國邁入了更加系統全面的低碳韌性發展新征程,並將為《巴黎協定》長期目標實現作出積極貢獻。”柴麒敏說。

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涵蓋了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林業等部門,貫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經濟環節,並首次將甲烷、氧化亞氮、含氟氣體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都納入了總量控制范圍,歷史性地實現了相對下降目標向絕對下降目標的轉變,標志著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向全經濟領域、全鏈條綜合治理縱深推進。

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長張海濱說,此次宣布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對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必將提振國際社會對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信心,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行動,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彰顯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引領作用。

我國落實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取得顯著成效,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力量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取得積極進展,為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制定和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我國已經構建了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為全球提供了80%以上的光伏組件和70%的風電裝備,推動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近10年來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

“我國落實2030年國家自主貢獻取得顯著成效,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2024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9.8%,已提前完成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和森林蓄積量目標。”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楊勇平表示。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5)》,全國碳市場建設積極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活力進一步提升。我國建成了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今年新納入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實現了對全國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表示,我國持續採取積極行動,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也是持續推動全球能源轉型、創新增長路徑的新標杆,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力量。

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任重道遠,仍需付出艱苦努力

2035年是中國實現碳達峰之后邁向碳中和進程中的關鍵節點,2035年中國國家自主貢獻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緊密銜接。完成這一目標,需要我國自身付出艱苦努力,也需要有利和開放的國際環境。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首席科學家徐華清表示,我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仍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統籌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任務艱巨,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任重道遠。他建議相關部門圍繞落實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明確“十五五”碳排放控制的相關指標。

在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我國堅持適應和減緩並重。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提出,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說,減緩氣候變化有很多定量指標,但是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在成效檢驗、目標設定上還需進一步研究,涉及政策協調、資金投入等多個方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許吟隆認為,既要認識到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緊迫性,也要有久久為功的精神,進一步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減少氣候風險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楊勇平建議,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同時加快能源轉型,提升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引導,促進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

專家表示,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公平的國際環境、穩定的合作關系、互惠的貿易格局和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加強合作、共同努力,以公平、有序、公正的方式加速能源轉型,推動低碳技術和產業協作,促進優質綠色產品自由流通,攜手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0日 11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