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理論實踐

陪伴經濟需監管相伴(多棱鏡)

林麗鸝
2025年10月10日10: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陪伴經濟帶來新的就業機會、服務供給與消費場景。應引導陪伴經濟走向正規化、專業化,真正成為溫暖人心的產業

假期旅行沒有伴兒,有人陪游﹔老人看病,子女不在身邊,有專業陪診﹔玩網絡游戲想快速提高技能,有游戲陪玩……近年來,陪伴經濟興起,這種新興經濟形態服務形式涵蓋線上陪聊、陪玩,以及線下陪診、陪購、陪游、陪學等多種場景。

陪伴經濟帶來新的就業機會、服務供給與消費場景,但也浮現出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安全保障缺失、倫理邊界模糊等問題,陪伴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需監管相伴。

陪伴經濟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很多老年人覺得就醫流程復雜,不會用手機挂號,記不住路線,難以獨立完成就診流程。專業陪診不僅能協助老年人完成就醫流程,還能提供一定的慰藉和支持。很多年輕人自發形成“搭子文化”,陪跑、陪練、陪聊、陪吃飯、陪看展……多種陪伴服務逐漸商業化、平台化。以陪游為例,消費者可以得到更本地化、更個性化的服務。對於有陪伴需求的人而言,陪伴服務不僅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還能提供情緒價值﹔對於提供陪伴服務的人而言,可以將自己某方面的特長、愛好、技能、經驗等以靈活的方式“勞動變現”,實現供需雙贏。

但陪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引發不少質疑和爭議。私人陪游收費不透明,缺乏規范保障,口頭協議容易產生糾紛﹔專業陪診不專業,缺乏基本的醫療常識,還可能泄露患者個人信息﹔游戲陪玩涉嫌商業代練,誘導消費,甚至存在灰色地帶等等。陪伴經濟的供需雙方都需要權益保障,服務提供者可能面臨服務爭議、費用爭議、責任劃分等風險﹔雇佣者可能對服務質量、服務費用等不滿意卻難以維權。如果發生人身安全意外,雙方還會產生責任劃分等問題。因此需要從制度、監管等層面保障陪伴服務供需雙方的權益。

互聯網平台是加強陪伴經濟監管的重要抓手。互聯網的普及為陪伴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使得供需雙方可以在網絡平台快速對接。平台不僅是信息中介,還應承擔起對從業者資質審核的責任,比如應嚴格禁止未成年人被招募為游戲陪玩。監管部門應將平台開展的陪伴服務納入監管范疇,明確平台的審核義務,完善相應的信用評價機制。相關平台若想真正做大陪伴經濟,也需要不斷加強管理,可考慮根據具體使用場景提供“服務過程錄音備案”和“一鍵報警”等功能。

陪伴經濟涉及的行業,監管手段也要迭代升級。今年3月,成都市人社局、市衛生健康委等單位頒發了全國首批《陪診服務專項職業能力証書》。今年5月,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聯合包括服務平台在內的22家單位發布《老年陪診服務規范》,對服務流程、安全守則、投訴機制等作出規定。監管部門、行業協會等多方發力,老年陪診服務正從“野蠻生長”進入規范化、專業化發展的新階段。陪伴服務多元,涉及諸多行業,相關各方應緊隨市場變化完善監管。

陪伴經濟前景廣闊,有機構預測,2025年我國陪伴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500億元。促進陪伴經濟持續健康有序發展,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標准規范,加強外在監管、行業自律,引導陪伴經濟走向正規化、專業化,真正成為溫暖人心的產業。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0日 19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