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人民日報看山東

人民日報 | 山東博物館展出青銅罍:戰國時期的“收納神器”長啥樣?

2025年10月09日08: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山東博物館展出青銅罍——

戰國時期的“收納神器”長啥樣

劉安魯

戰國時期青銅罍及其配套的器皿。山東博物館供圖

戰國時期青銅罍及其配套的器皿。山東博物館供圖

如果家裡有59件餐具,你會怎麼收納?可能塞進一個櫃子都嫌擠,但憑借戰國時期能工巧匠的精妙設計,這些餐具通通都能裝進一個酒壇大小的青銅罍(léi)裡。

罍是古代一種盛酒或盛水的容器,小口、廣肩、深腹、圈足。在山東博物館,一件來自戰國時期的青銅罍靜立展櫃中。通過館內的動畫演示,觀眾可以看到,59件器皿如何件件相套、環環相扣,嚴絲合縫地收納進罍中。

這場2000年前的“空間魔術”,既展現了匠人的精湛技藝,更彰顯出古人的收納智慧和生活雅趣。

這件青銅罍出土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一處大型墓葬,其內部配置完備,包含耳杯、小碟、盤、盒等59件器物。其中,10件相同的耳杯用以飲酒盛羹,10件相同的小碟用以盛放醋、肉醬等蘸料,另有10件相同的圓形食盒,此外還有4個碗和25個盤子。結合配套的耳杯、小碟、食盒和當時的“分餐制”習俗推測,這套餐具大概率是為10人及以下規模的宴飲而設。

59件器皿經過精密計算,在罍內層層相套,嚴絲合縫,堪稱“餐具收納界的天花板”。現代沖壓技術或可復刻其形,但戰國工匠在鑄造中實現的毫米級精度,至今令人驚嘆。此外,這些器皿為青銅鑄造,在堅固耐用的同時,卻又胎薄如紙,展現出高超的制作技藝。

再看最外部的青銅罍,其下半部有雙鋪首銜環﹔蓋頂分布四鈕,或許是為穿繩提攜、便於出行所制。加之餐具輕薄,功能組合靈活,食盒可單獨使用或扣合保溫,既能大大減輕出行負擔,不同類型的深腹盒還能適配不同的盛放需求。從這些足以看出,這套銅餐具適合於外出狩獵、旅行等場景使用。

青銅罍內的“套娃”式收納術絕非孤例,背后是一部生動的中華“收納史”。

流行於漢代的多層漆奩將“分區”玩得爐火純青,粉黛、釵環、銅鏡等在大小盒匣中層層嵌套,安放得妥妥帖帖,活脫脫2000年前的“多功能化妝箱”﹔大唐時期,文人雅士郊游踏青,用分層食盒分區存放冷熱點心、時令果品,保溫保鮮兩不誤﹔明清時期,幾乎家家戶戶都少不了一件能容納“百寶”的官皮箱……如今我們打開行李箱,熟練地將衣物卷起分區擺放,或是在化妝包、便當盒裡劃分小格子以容納不同餐食,這些看似現代的生活智慧,其實也和古代的收納設計發生著共鳴,融入一脈相承的巧思裡。

這件曾隨主人游歷四方的青銅罍,攜帶著臨淄城的熱鬧宴語,跨越千年告訴我們,分餐並非外來習俗,收納亦非現代專利,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早已刻進文明的基因。

(作者單位:山東博物館古代銅器研究中心,本報記者王沛採訪整理,周山七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9日 16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