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季遇連陰雨,山東公布16市各區縣糧食烘干服務點地址

10月7日,棗庄市市中區孟庄鎮焦庄村,村民使用聯合收割機收獲玉米。(盧鵬 吉喆報道)
當前,山東自西向東、自南而北陸續進入秋收秋種高峰期,持續陰雨天氣為“三秋”生產帶來嚴峻考驗,確保秋糧及時收獲、秋種順利開展已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即日起,本報“大眾觀察”欄目推出“‘搶秋’第一線”系列報道,深入報道山東各地各部門組織秋收秋種的具體舉措與進展,及時反映生產一線的實際情況。
秋天是收獲的時節,但今年連續不斷的陰雨加大了“顆粒歸倉”的難度。
雨水連綿,對秋收影響有多大?怎麼科學應對?農民有什麼期盼?記者深入搶收一線,採訪有關部門和業內專家,回應關切。
一問:今秋下了多少雨?
10月份降水較常年偏多5∼8成
“天氣實在太反常!”長期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戶,對晴雨冷暖的感知一向敏銳。其實從上個月秋糧作物玉米處於灌漿后期的時候,不少農戶就已經為雨水多有些發愁了,而“十一”期間更是沒見過太陽。
陰雨“纏秋”的罕見程度,從氣象數據裡看得更真切:9月,山東省平均降水量170.6毫米,較常年偏多112.1毫米、偏多191.6%,且降水過程主要集中在中下旬。魯南大部、魯中局部和半島部分地區在200毫米以上,較常年偏多2倍以上。
進入10月以來,降雨仍未停歇,全省16市普遍出現降水。由於持續大范圍降水、累積雨量大,據10月6日全省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資料分析,有77%的站點10cm農田土壤相對濕度在90%以上。
最新預報顯示,10月份降水較常年偏多5∼8成。預計未來一周山東省仍多陰雨天氣,8—9日魯西北地區有小到中雨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10—13日降雨范圍擴大到全省,大部地區有較明顯降雨。
二問:對秋收有何影響?
機收晾晒成難題,收獲成本增加
往年這個時候,在齊河縣胡官屯鎮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4000畝的田地裡,輪式玉米收割機來回馳騁,一台一天能收獲100畝左右。而現在,這些卻派不上用場了。
合作社理事長袁本剛說,連續降雨讓田裡有了積水,常用的輪式機一進地就陷車。
從降雨較多的地方來看,這一問題並非個例。
而在這種情況下,履帶式收割機是適用的,因其履帶與地面接觸面積大、單位面積壓力小,能在泥濘田地裡作業。
但是,這一機械保有量少。像金穗合作社,輪式收割機有20多台,但履帶式僅有4台,袁本剛又從外“求援”了10台。他說,相比輪式,履帶式作業效率低,快的一天也只能收五六十畝,比輪式機慢了一大半。而且價格高,以前收一畝地算下來55元左右,而外面來的履帶式收一畝地要150—200元。
即便花上高價錢把玉米收回家,晾晒又成了難題。要是大晴天,糧食攤晒三五天就能干透。而現在,只能靠專業烘干設備救急,不僅增加成本,而且有些地方烘干設備不一定能滿足需求。如若不及時烘干,糧食受潮霉變的風險就會加大,最終影響收成。
三問:如何減少損失?
統籌作物成熟度和農機匹配度適期進行收獲
“抓緊搶收!能多收一塊是一塊、少損失一點是一點!”採訪中,不少種糧大戶表示,現在就是在“跟老天爺搶時間”,他們正趁著雨停的間隙加緊收玉米。
機具是基本保障。針對黃淮地區特別是河南、山東等地受持續陰雨影響,秋收進度偏慢,農業農村部強化農機應急救災響應,央地協同聯動加力優化調度服務、調集救災機具、開展應急作業。截至目前,按照黃淮地區需求調劑調度履帶式收割機24.43萬台。
對已經成熟或接近成熟地塊,山東省各地正組織機械進田作業。“我們以大的行政村為單位,在全縣建立了300個網格點,通過微信群對300輛履帶式收割機進行合理調度和科學分配,實行一小時響應機制,保障玉米及時收割。”郯城縣農業農村局農機社會化服務室主任劉強介紹,對積水漬澇較嚴重且不具備機收條件,以及出現玉米倒伏的地塊,則是疏通溝渠排水,組織人工搶收,以防止穗粒發芽。
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作物一部副部長楊久濤提醒,對離成熟有一段時間的地塊,不宜搶早收獲,以免影響產量。而且,提早收獲會導致籽粒破損較多,增加霉變風險或烘干成本。要統籌作物成熟度和農機匹配度適期進行收獲。
收獲后,有烘干條件的,應立即烘干后入庫。山東省農業農村部門系統梳理並公布了16市各個區縣共1860余個糧食烘干服務點地址,以便就近進行搶烘。而不具備烘干條件的,可採取果穗裝籠等措施通風,或在通風處攤平存放、天晴搶晒,防止發熱霉變,保障糧食品質。
四問:接下來秋種怎麼辦?
適當增加播種量,提高播種質量
玉米收獲后,緊接著就要壓茬播種小麥。
眼下,很多地方土壤持續過濕,黏重板結、透氣性差,不利於整地播種。就算播下了,也會抑制種子正常發芽與出苗過程,不利於幼苗生長。這讓農民有些著急。“耽誤了秋種,可要誤了來年的夏糧了。”
小麥專家提醒,秋種不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一定要沉住氣,“地濕無晚麥”,只要墒情好,小麥晚播幾天,適當增加播種量,提高播種質量,依然能為明年小麥豐收打下基礎。
適墒播種是小麥播好的關鍵,播期要服從墒情,確保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70%∼80%時播種。對於晚播小麥,10月25日后,每晚播1天,每畝增加0.5公斤播種量,上限控制在20公斤/畝左右。且播種深度要適當調減,播種深度3∼4厘米為宜。
需要注意的是,連續陰雨天氣為病原菌繁殖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小麥在播種后更易感染莖基腐病、紋枯病等土傳病害。因此要進行種子包衣,做好源頭預防,杜絕“白籽下地”。
而后,還要抓好田間管理,及時施肥、補種等,培育冬前壯苗,夯實明年豐收基礎。(盧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