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山東各地

山東成武:文化“活”起來 鄉村“富”起來

2025年09月30日10:23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秋雨時節,成武縣劉庄村的龍人康陶藝工作室內,泥土的芬芳彌漫其間。曹州泥偶的第四代傳人康志敏揉捏著泥團,手指靈動飛舞間,一朵活靈活現的牡丹花便在掌中綻放。身后的展架上,康志敏創作的“同桌的‘泥’”、“母愛”等泥塑作品琳琅滿目。游客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不時有人詢問:“這些泥偶賣不賣?”康志敏含笑點頭,手勢翻飛地比劃著。站在他身旁的二哥康志剛隨即翻譯道:“都是近期新作,價廉物美。”

作為“伯樂故裡”“戲曲之鄉”,成武縣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讓沉睡的文化資源“活”起來,變成群眾的“錢袋子”?近年來,該縣聚焦“挖掘資源、培養人才、優化環境”三大抓手,大力發展公益性、普惠性鄉村文化產業,走出了一條“文化潤民、產業富民”的鄉村振興之路。

挖資源:老手藝變成新產業

曹州泥偶的制作技藝源自新石器時代的泥塑傳統。過去,它被聾啞人康志敏當作謀生手段,他邊學習邊捏制泥偶,通過銷售所得補貼家庭開支。近年,縣裡開展“非遺資源普查”,梳理出幾十項重點非遺項目,泥偶被列為“拳頭產品”。

經縣級申報推薦,曹州泥偶被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曹州泥偶工作室被認定為市級非遺工坊。工作室以培養殘疾學員為主,通過“非遺+扶貧”模式實現技藝傳承與就業增收。同時,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將泥偶課程納入校本特色課程。

“原來做泥偶是單打獨斗,現在有了工作室,學員多了,工人多了,訂單也多了,收入翻了。”康志敏通過手勢介紹,在縣鎮政府的幫助下,他有了安穩的創作環境,相續開發了“伯樂相馬”“牡丹仙子”等具有成武特色的泥偶產品,還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去年,工作室產值近200萬元,很多學員也開始了獨立創作經營的道路。

學員孫紅霞原本隻會捏簡單的小動物,在工作室系統學習揉泥、塑形等技藝后,結合成武“戲曲之鄉”的特色,創作了一系列戲曲人物泥偶,還在村裡開了小作坊,雇了兩個鄰居幫忙,“現在每天都有訂單,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不僅是泥偶,成武縣的包楞調、黑陶、刻瓷等非遺項目也紛紛“破圈”。成武縣依托各類非遺品牌,打造市縣級非遺工坊24處,通過非遺購物節、系列展銷活動,產品出口覆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20余國,形成"傳統工藝+現代設計+國際營銷"的產業模式。

育人才:老傳承有了新傳人

“手腕要穩,力道要勻,這樣捏出來的人物才生動。”在成武縣非遺傳承基地,曹州泥偶非遺傳承人康志敏正在給20名學員示范上課。這些學員中有返鄉青年、留守婦女,還有在校學生。“我原來在深圳打工,聽說村裡招面塑學員,就回來了。”28歲的張磊說,他學了半年,現在已經能獨立完成相對復雜的作品。

為了培養本土文化人才,黨集村積極融入成武縣“文化人才孵化計劃”,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禮堂、新風小院等場所,常態化開設非遺傳承課堂和技能培訓班,邀請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授課,讓老手藝在鄉村扎下新根。同時,村內積極吸引和支持青年創客返鄉創業,例如鳳凰台古酒坊的創辦人劉貞鋒,他復原祖傳釀酒技藝,並成功申報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古老的酒坊成為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目前,全縣已有非遺傳承人167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名、省級傳承人9名、市級傳承人36名。

優環境:老鄉村煥發新活力

“晚上有電影放映,周末有泥塑體驗、戲曲演出,我們古村現在越來越熱鬧了。”黨集村村民李大姐說,村裡的文化活動中心建成后,她每天晚上都來跳舞。村裡定期舉辦移風易俗宣講、“美德誠信模范”評選、老電影放映、四平調戲曲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凝聚鄉風文明的重要陣地。

為優化文化環境,黨集鎮依托傳統村落保護,匠心構筑了農耕文化體驗園、美術館、共享庭院、拖拉機博物館等十余處特色文化空間,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鄉土文化的魅力。截止目前,成武縣全域建成1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體及469個實踐站,配套打造鄉村文化廣場和農家書屋。全縣組建300支基層文化宣傳隊與469支特色宣講隊,累計開展文明主題展演、鄉村夜話、"三十三百"交流等活動超2600場次,惠及群眾20余萬人次。同步推進"三下鄉"常態化服務,每周向村庄輸送電影、戲曲和圖書資源,年均組織惠民活動逾千場。

“文化環境好了,游客就來了。”劉貞鋒說,黨集古村打造以來,每天都有周邊游客來體驗鄉村文化,村裡的農家樂、民宿也火了起來。去年,村集體收入達到50萬元,民宿收入達到7萬元。

不僅如此,成武縣還打造了“文化旅游線路”,把非遺文化作坊等串起來,讓休閑游成武更具有鄉土氣息、文化氣息、傳統氣息。2024年,全縣接待游客18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3億元。

強普惠:老群眾過上新生活

“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參與文化活動,還能增加收入,日子比以前更有奔頭了。”黨集村村民張振說。該村通過“古村+非遺+紅色+農耕”的融合發展模式,如集體游船經營、共享庭院農家體驗、文創產品開發等,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不僅實現了文化的活態傳承,更讓發展紅利惠及廣大村民,實現了物質增收與精神富足的同頻共振,生動詮釋了“讓群眾既能賺到錢,又能守住文化根”的鄉村振興內涵。

成武縣在發展鄉村文化產業時,始終秉持“公益為先、普惠共享”的理念,重點吸納低收入家庭及殘疾人等困難群體參與其中。該縣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其核心目標並非追求經濟增長指標,而是讓群眾在獲得經濟收益的同時,守護好本土文化的根基。文化是鄉村發展的靈魂所在,唯有激活文化生命力,才能帶動鄉村走向富裕,最終實現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雙豐收,讓群眾在物質和精神上都過上“富裕生活”。(張天峰)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