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理論實踐

別讓文化體力“告急”(銳見)

賈 想
2025年09月30日09: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文化體力不足”是近年來社交媒體上網友的高頻詞,它描述的是這樣一種狀態:白天上了一天的班,耗光手機電量的同時也耗光了自身的電量,晚上回到家隻想打打游戲、刷刷短視頻﹔周末休息日,大部頭的書捧起來卻“看不進去”,打開人文歷史類紀錄片幾分鐘后大腦就“自動宕機”﹔日常手機上刷到長文章,從來看不到尾,文藝欣賞滿足於那些“3分鐘說清一部小說”“5分鐘速看一部電影”的簡易版……

對應著生理體力,文化體力指的是我們進行嚴肅閱讀、進修學習、藝術欣賞等泛文化休閑活動的精力。文化生活中的精力不濟,恐怕為當下許多人所感同身受,這也是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與文化生活數字化、網絡化相互交織影響的結果。

現代社會人們的時間和精力基本分配給了三件事:工作、休息、休閑。當工作時間過長,消耗精力過多,導致身體能量無法在充分及時的休息中恢復,那投入休閑的時間和精力就受到影響了。用於文化休閑的時間本來就少,再加上年輕人選擇在這個時間段進行“補償性娛樂”“報復性消遣”,諸如熬夜追劇、通宵游戲、無節制刷視頻等,過度消耗導致“精力電池”受損,頻頻陷入低電量狀態,文化體力不足就在所難免了。

除了時間分配的因素,還應看到,當下我們正處在一個休閑內容轉型過渡的時代。文學、繪畫等冷媒介產品,逐漸被動漫、游戲等熱媒介產品取代﹔電影、電視劇等長敘事產品,逐漸被短視頻、微短劇等短敘事產品取代。這個轉型過程中,大數據與算法發揮了關鍵作用。印刷紙媒時代是“人找內容”,大數據和算法時代是“內容找人”。算法推薦、熱度排行、平台“投喂”,不斷打造熱點,持續挑動情緒,強行刺激起人們的欲望。休閑內容因此陷入了雅與俗、深與淺的失衡。正如視頻、游戲等應用程序會快速耗掉手機電量一樣,快節奏、強沖突、高爽感、俗趣味的視聽娛樂,也嚴重消耗了人們工作之外的剩余精力。

文化休閑,尤其是欣賞性、審美性、創造性的文化休閑活動,本應是人走向全面發展的必經之路,是讓人放鬆身心、恢復精力、積蓄能量的,而不是讓人們在情緒的積累與釋放之中坐過山車,讓審美享受變成快感滿足之后的疲憊與虛無,最終落入勞動與休閑的“雙重倦怠”。

我們都知道,肌肉需要鍛煉才能強勁,同樣,文化體力也需要在專注、沉潛、迎難而上中才能養成。要想積蓄文化體力,不妨試著克服對智能手機的依賴,減少不必要的屏幕使用時間﹔試著打破工作與休閑的二元對立,以專注、充實、忘我的態度面對工作,從勞動中獲得價值感和存在感﹔試著回到現實中的文化現場,一次讀書會、一場音樂會、一個美術展,在與藝術和他人的聯結中感受內心的豐盈。

更重要的是,恢復人在文化休閑生活當中的自主和自為,不要將你的文化選擇拱手相讓,任由算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接管精神園地。找到自己的文化興趣、審美愛好,沉浸到文藝的天地中安放身心,從中汲取超越性的力量,如此才能產生余裕的文化心力,才能保持充沛的文化體力。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30日 20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