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山東各地

濰坊峽山區創新“區街一體·直管社區”模式 打造城市精細化治理新標杆

2025年09月12日10:30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今年以來,濰坊峽山區為破解城市治理難題,創新推行“區街一體·直管社區”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模式,通過執法力量下沉、服務效能升級、治理溫度提升,將精細化治理的觸角延伸至城市“神經末梢”,為建設精致和美、近悅遠來的現代化田園城市賦能加力。

機制破冰:力量下沉融合,夯實治理基礎

峽山區打破部門壁壘,從各街道及建設交通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抽調骨干力量,組建4支社區執法中隊,賦予“城市管家”新身份。中隊全員實體化入駐社區,接受區建設交通局和社區雙重領導,實現組織嵌入與身份融合,確保心在社區、干在社區、成在社區。日常管理以社區為主,年終接受區、街雙重考核,服務實效成為核心指標,倒逼城市管家主動擔當。截至目前,城市管家累計入戶走訪5400多戶,覆蓋95%居民,現場解決或轉辦訴求300余件,成為居民“家門口的貼心人”。

同時,構建“城市管家+社區+警務”聯動體系,4名民警同步進駐社區,形成“1+1+1>3”的治理合力。這一機制推動問題從“被動處置”轉向“主動發現、源頭預防、前端化解”,目前已解決沿街亂停車、物業糾紛等民生難題70余件,治理基礎顯著夯實。

服務升級:網格覆蓋響應,打通“最后一米”

聚焦服務居民“最后一米”,峽山區通過網格化、可視化和高效化舉措,實現精准便捷響應。科學劃分“責任田”,明確“城市管家+社區人員”包靠組合,線上線下分發便民卡,讓物業、商戶和居民清晰知曉“訴求找誰提、問題怎麼解”,實現“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

設立社區“城市管理工作站”,統一“城市管家”紅馬甲標識,亮明身份、公開職責,“有事找管家”已成共識。每月開展“城市管理進社區”活動,累計發放垃圾分類、燃氣使用指南等宣傳材料6000份,解決校園周邊亂停車、“僵尸車”佔用公共空間等老大難問題20多個。

深化“社區吹哨、部門報到”機制,各部門分管負責人聯動執法中隊“解哨”,推動人員下沉、服務前移,處置時間平均縮短60%。模式運行以來,高效處理熱線53起,真正實現從“淺報到”向“深服務”的轉變。

溫情治理:剛柔並濟施策,涵養城市溫度

治理中注重剛柔並濟,峽山區推動城市管家變身宣傳員、傾聽員和調解員,在執法中融入服務溫度。面對流動攤販,摒棄“一趕了之”模式,通過“談心式”溝通解決實際困難,累計幫助攤販找攤位、搬貨物等330余次。對違規設置的戶外廣告牌,城市管家先上門講解規范標准,協助商戶整改,拆除違規廣告牌匾17處,既守住了城市管理底線,又得到了商戶理解支持。

疏堵巧結合,積極探索“夜經濟”新模式,圍繞“夜餐、夜娛、夜購、夜游”消費模式,瞄准“食、游、購、娛、體、展、演”全要素,打造可觸可感的消費場景,將口袋公園“邊角料”改造為便民攤點群,設置攤位50個,規范經營范圍和時間,配備垃圾桶和保潔員,點旺城市“煙火氣”。同時,打造“門前五包”示范街4條,建立商戶自治聯盟,評定“五星級示范戶”4戶,商戶規范經營達標率超90%,帶動市容秩序整體躍升。

峽山區的“區街一體·直管社區”模式,正以機制創新激活治理效能,以精准服務回應民生期待,以溫情治理涵養城市品質,從被動管理到主動服務,從末端執法到源頭化解,城市管家們用腳步丈量社區、用行動溫暖民心,成為現代化田園城市建設的先鋒力量。

“‘區街一體·直管社區’模式不僅解決了居民‘最后一米’的訴求,還為城市品質提升注入了新活力。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化這一創新,打造更多可復制的治理樣本,為城市社區治理增添新成效。” 峽山區建設交通局副局長吳金城表示。(王建輝 王治軍)

(責編:賈曉宇、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