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

山東沂南:青山不負耕耘 生態治理的蛻變

2025年08月27日14:57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在沂蒙山區的廣袤懷抱中,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正以一場深刻而壯闊的綠色實踐,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答卷。這裡曾歷經過生態創傷:坡耕地廣布、荒山裸露、礦山遺留瘡疤,水土流失嚴重損害著耕地質量與區域水安全。然而,憑著堅定的政治站位、深沉的使命擔當和科學的系統治理,沂南人民以奮斗為筆、以山川為卷,繪就了一幅從生態脆弱到綠富共贏的蛻變畫卷。

高位推動、系統謀劃,是沂南生態治理最鮮明的政治底色。沂南縣將生態建設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在“綠染沂南”總體布局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修復”國家項目的雙輪驅動下,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群眾參與”的大格局。一套覆蓋全域的治理體系應勢而生:從林業用地科學規劃到工程措施精准落地,從苗木供應、技術指導到后期管護,形成了層層負責、環環相扣的責任鏈條。市縣同心、上下聯動,縣級主管部門專職專責,鄉鎮協調保障,業務專家參與設計,凝聚起強大的治理合力。

綜合施治、精准發力,是沂南生態治理最關鍵的實踐路徑。面對復雜生態問題,沂南堅持系統觀念,以流域為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山上山下,打破單點治理模式,實施“山上造林、山中治田、山下修復”的立體化生態工程。在山上,大力推進荒山綠化,栽植側柏、板栗等鄉土樹種,採用魚鱗坑整地、針闊混交等生態工藝提升造林質量,並通過林長制和“包栽包活包管護”責任制確保成林成效。在山中,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水土保持治理,實施梯田整治、生態護坡、溝道治理,新建石坎地堰百余公頃,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在山下,創新運用客土回填、植被復綠等技術修復歷史遺留礦山,選擇黑鬆、黃櫨、連翹等植物實現生態與景觀雙提升。一系列工程、生物、林草措施的科學布設,形成了完整的生態防護體系,年減少土壤流失1000余噸,增蓄水源2萬立方米,東汶河重泛清波。

科技賦能、創新引領,為沂南生態治理注入強勁動力。結合北方土石山區特點,沂南積極引入生態干砌石、格賓網護坡、復式溝道結構等新技術、新工藝,既保障了工程的穩固耐久,又實現了生態親和與自然修復。同時,打造數字化監管平台,集成項目管理、資金使用、成效分析等功能,實現對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時動態監控,提升了治理的科學性和精准度。

綠富共贏、民生為要,是沂南生態治理最溫暖的初心答卷。沂南始終將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探索“水土保持+鄉村振興”“生態修復+產業培育”等新發展模式。通過政策引導和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板栗、油杏、櫻桃等特色經濟林,推廣林下養菌、林下養殖等復合經營,苗木花卉產業尤其是玫瑰花種植漸成規模,成為增收新亮點。更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廣泛動員脫貧戶、低收入群體參與植樹造林、工程建設與后期管護,讓他們在家門口獲得勞務收入﹔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技術、銷售,發展黃煙、小米等高附加值作物,推動畝產效益從200元躍升至5000元以上,真正讓群眾在生態治理中獲益,在綠色發展中致富。

今天的沂南,荒山披綠裝,河岸展新顏,村庄掩映於綠樹之中,百姓歡笑於富足之間。從水土流失區變為生態宜居地,從傳統農耕走向綠色產業,沂南的蛻變,是系統治理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的成功典范。(董延國 張海峰)

(責編:陳秋童、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