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山東各地

棗庄:“大抓工業 強鎮富民”激發鎮域發展動能

2025年08月22日15:33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今年以來,棗庄市市中區稅郭鎮以“聚力突破、實干爭先”為引領,錨定“創一流、打頭陣”的戰略定位,聚焦“大抓工業、強鎮富民”的目標導向,以培育壯大主導優勢產業為核心競爭力,強招引、抓項目、重技改、促轉型,全力推動紡織服裝、新型建材、鐵精粉深加工、智能制造、倉儲物流五大主導產業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推動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紡織服裝,全產業鏈鍛造“針織名鎮”

擦亮“中國針織服裝名鎮”金字招牌,稅郭鎮以產業提檔升級和園區提升建設雙輪驅動,推動紡織產業提質增效發展。加快謀劃實施工業供排水一體化等項目落地,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堅持技改煥新,實施山東魯瑞針織智能化高效染整技術改造、富祥針織繡品等技改項目,新上惠帝年產20萬套高端服裝設計與加工一體化項目,推動傳統紡織產業“機械換人”,加速向自動化、智能化轉型,重塑產業競爭優勢。1-7月份,全鎮紡織產業完成產值7.5億元。

目前,全鎮紡織服裝企業達192家,形成集紡紗、織布、印花、刺繡、漂染、成衣加工為一體的外向型全產業鏈條,年產紗線8000噸、針織服裝1.75億件,漂染布產能達3.42萬噸,花色品種超200個,產品遠銷30余個國家和地區。

新型建材,石英石板材領跑全國市場

應對市場變化,稅郭鎮新實施“小板變大板、內銷轉外貿”戰略,推動石英石板材產業向產能環保、高端高質邁進。一方面,堅持科技賦能,圍繞穩定原材料供應鏈,新上金沃晶年產20萬噸、善峻年產5萬噸高分子新型原材料項目,為全鎮石英石板材產業發展提供原材料供應保障。新上利暢德環保型成品倉儲庫提升改造項目,目前已完成廠房建設,正在安裝調試設備,助推企業高效運營。重點培育中寶岩新材料等2家企業申報創建高新技術企業,指導7家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推動實現“小板轉大板”,單線日產量提升至萬張以上,產品尺寸從1.83向5.6高端市場拓展。另一方面,精准對接展會資源,鎮主要領導帶隊參加中國廈門石材展,助力企業與海外客戶簽訂意向訂單46個,總貨值達3.3億元,加快“內銷轉外貿”跨越,全鎮石英石板材企業共完成產值10.8億元,出口額穩步增長,突破1.1億元。

目前,全鎮共發展石英石板材企業16家,涵蓋96條小板、16條大板生產線,標准板產量佔全國36%以上,產品覆蓋28個省市並出口至東南亞、巴西、土耳其等地。

鐵精粉深加工,資源整合構建循環經濟

聚焦鐵精粉加工與貿易兩大發展路線,不斷強化服務支持和要素保障,推進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規模擴大。今年新開工建設的鑫沅年產20萬噸新材料加工項目已完成年度投資76%,力爭年底前建成投產。重點培育壯大團發礦業、環赫礦業等鐵精粉加工龍頭企業,5月份新建的環赫外貿出口倉儲物流轉運中心已啟動國際貿易訂單業務。加快推進贏川礦業環保設備升級改造項目,推動技術提升與綠色發展協同並進。引導成立鐵精粉產業合作聯盟,通過訂單共享、風險共擔、合作分工等形式,消除惡性競爭,實現抱團發展。

截至目前,全鎮16家鐵精粉企業形成了年加工及貿易200萬噸產能,其中,以團發礦業為龍頭的鐵精粉加工企業完成產 值14.4億元,以魯鑫商貿為龍頭的鐵精粉貿易企業完成銷售額9.6億元。

智能制造,智能裝備賦能產業升級

立足鎮域產業基礎與資源優勢,持續抓好成通智能制造、鑫潤澤專用車制造等龍頭企業培育,支持東鑫汽貿拓展成品車整裝出口新渠道,推動東博專用車拓展市場份額實現產值穩步增長30%。推動智能制造企業不斷聚集,結合紡織工業園區規劃,科學布局北部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園,加大上下游企業引育,構建形成“南部紡織、北部智能裝備制造”的“一園兩區”產業格局。目前,全鎮已集聚10余家智能制造龍頭企業及上下游配套企業,形成了涵蓋礦山機械、專用車及配件生產的特色產業集群。

倉儲物流,蓄能起勢打造發展新引擎

交通賦能,物流興鎮。稅郭鎮憑借三縣兩市交界的區位優勢、206國道及棗庄城際公交BRT通達便捷的交通優勢,緊扣資源稟賦與市場需求,加快專業化市場開發,科學布局倉儲物流產業,為發展注入新動能。目前,全鎮已發展規上物流企業12家,建立倉儲物流站點16家。依托棗臨鐵路鎮駐地貨運站台,該鎮持續加大產業鏈精准招商,規劃建設公鐵物流園,以其為核心吸納電商倉儲、區域分撥中心及生產企業原材料倉庫等,形成“物流+產業”聚集效應,帶動鎮域就業與稅收增長。

1-7月份,全鎮共完成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6854.3萬元,同比增長25%﹔高新產值4.6億元,同比增長67.04%﹔限上貿易業銷售額34億元,同比增長13.78%﹔新增“四上”企業12家、淨增11家,規上工業企業已達56家。9家企業獲評2025年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稅郭鎮以延鏈、補鏈、強鏈的“鏈式思維”推動傳統產業向創新集群轉型,推動五大主導產業構建形成“原料互供、技術互促、市場互通”的生態共同體,書寫了產城融合、強鎮富民的新時代答卷。(黃晨)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