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映沃土 濰坊職業學院學子實踐中破譯大棚土壤治理“密碼”

7月17日至8月6日,濰坊職業學院“星火相傳”社會實踐團隊深入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通過走訪調研、宣講科普、測土服務、紀實採風等多種方式,探尋大棚土壤污染治理的最優方案,用科學數據為鄉村振興寫下青春注腳。
腳上沾滿泥點子,才能想出金點子
“即便棚內酷熱難耐,也要逐個進去查看﹔哪怕泥窪道路崎嶇難行,也要一步一步踏實走過。要開展最接地氣的調研,收集最真實的數據,為農戶做最實在的事情。”這是隊長焦如悅在調研伊始就定下的“規矩”。
實踐團隊精心編寫了訪談提綱與調查問卷,圍繞土壤污染情況、治理方式及效果展開調研。團隊深入三元朱村、胡營孫村、黃埠村等7個基層組織,實地考察了29個大棚,發放並成功回收64份問卷,與109位農民進行了訪談。
在為期20天的實地走訪中,團隊成員與農民一同生活、勞作,幫他們擇菜、施肥、犁地。通過調研,成員們精准把握了農民的訴求,深切感受到他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每一座大棚都寄托著農民的期望,每一次交談都讓成員們更加明晰自身的使命。
團隊成員在大棚內開展實地調研工作
治污溯源固根本,科普傳聲喚同心
“原來肥料還可以這樣施用!”在團隊成員向農戶桑中明普及測土配肥知識后,他驚喜地發出這樣的感慨。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農戶認知短板和技術需求,團隊化身為“鄉土科普員”。他們在田間地頭、村委活動室以及農戶家中,用最朴實的語言向農戶講解土壤污染的成因(農藥殘留、化肥累積、重金屬等)、對作物品質和產量造成的具體危害(如根腐病高發、品質下降、產量受限),以及關鍵的防控與治理措施。
團隊重點科普了測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科學輪作休耕、生物菌劑應用等實用技術。農戶們就自家大棚的具體問題積極提問,團隊成員結合專業知識耐心解答,將專業知識轉化為農戶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鄉土經驗”。
圖為團隊成員在農戶家中進行土壤污染治理知識科普
棚內布點查隱患,志願測土守菜安
“學生們把農民放心裡,把科技帶到大棚裡,讓農民真正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他們做的是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好的事情啊!”農戶張鳳霞在團隊完成測土服務后,激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實踐團隊為農戶提供免費“測土”志願服務,在田間地頭現場採樣、演示簡易檢測流程。採用梅花形布點法使採樣點在大棚內均勻分布,按標准運用數據分析法對採集的土壤樣本進行重金屬、酸鹼度等 12 個參數的監測與分析。
團隊成員耐心向農戶解釋檢測結果,用圖表展示土壤健康狀況並提出改良建議,如酸化嚴重地塊加石灰、有機質缺乏土壤增施腐熟農家肥。通過“一對一”精准服務,農戶了解大棚土壤情況、掌握科學管土方法,服務獲高度認可,許多農戶邀請團隊定期回訪共護蔬菜安全。
團隊成員觀察大棚土壤的具體情況
薪火相傳,步履不停。近年來,學院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團隊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探索創新服務模式。通過組建專業實踐團隊,深入田間地頭,直面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識服務三農”的深刻內涵。下步,學院將持續深化實踐成果,精進專業能力,把論文寫在廣袤的田野上,將青春融入偉大的鄉村振興事業,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貢獻濰坊職業學院學子的蓬勃力量!(桑秀杰 張文 )
圖為團隊成員與農戶建立深厚情誼並合影。桑秀杰 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