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本網特別關注

山東: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火起來”

2025年08月20日10:32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原本隻想隨便逛逛,沒想到在這裡‘穿越’回了古戰場!”在山東博物館的數智文化展廳,來自河南的游客劉女士滿臉驚喜,正與虛擬的古代士兵“對弈”兵法。在這個今年暑期“上新”的展廳內,前沿數字技術正突破傳統展覽邊界,打造沉浸式觀展體驗。

與此同時,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的“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上,孩子們正“親手”挖掘虛擬青銅器。在這裡,游客可以跟著一個小小的青銅人,去探索三星堆文明,看到高大的一號神樹、古老的金杖和盛大的祭祀場面等。“既能看琉璃的流光溢彩,又能體驗穿越時空的探險,這博物館比游樂場還好玩!”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VR劇場。李昱嫻攝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VR劇場。李昱嫻攝

“展覽是博物館的靈魂,科技讓這靈魂有了更鮮活的表達。”青州博物館館長曾磊的話,成為這座縣級博物館人氣爆棚的注解。在與歌爾創客(濰坊)數字創意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元宇宙沉浸式體驗中心,MR技術正讓千年文物煥發新生。游客戴上眼鏡,就能看到北宋佛像“走”下展櫃,在虛擬場景中講述造像故事。虛實融合的方式,使“海岱惟青州”綻放千年風華。

青州博物館內,數字技術重現歷史文化情境。李昱嫻攝

青州博物館內,數字技術重現歷史文化情境。李昱嫻攝

作為全國率先發力“數字化博物館”建設的省份,山東以VR、3D建模等技術為支撐,構建起多元數字化展示體系,讓文物跨越時空“活起來”。觀眾通過可感、可知、可交互的方式,身臨其境感受藝術魅力,體驗智慧文博創新成果。

作為文明的“時空紐帶”,博物館正被賦予更多、更豐富的職能。在山東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延常看來,博物館要更多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滿足大眾新的文化需求,讓去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新風尚。

山東博物館的非遺體驗區內,魯繡傳承人正手把手教游客繡制簡易紋樣,剛完成作品的游客李女士小心翼翼收好:“這可不是普通紀念品,是帶著溫度的文化記憶。”從復刻文物紋樣的書簽,到融入傳統元素的咖啡杯,館內五個文創散點各具特色,讓游客在休憩間也能與歷史“對話”。

山東博物館“博文書苑”文創區。李昱嫻攝

山東博物館“博文書苑”文創區。李昱嫻攝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打造的“陶璃地心補給站”,則集主題文創、VR體驗、飲品簡餐、休閑休憩、互動DIY等業態於一體,配合預約系統升級、延時開放、青少年志願者招募等服務優化措施,為游客帶來更為豐富的體驗。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館長侯本兵介紹,博物館已與20多家單位合作推出260多款文創,多款在國家級大賽中獲獎。更令人驚喜的是,鎮館之寶“青釉蓮花尊”等數字藏品在鯨探平台發售時,1.4萬份瞬間售罄,在這35萬元的銷售額背后,正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喜愛的新表達。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非遺拓印體驗區。李昱嫻攝

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非遺拓印體驗區。李昱嫻攝

當博物館不再只是高冷的藏品展廳,便能引爆跨越地域的文化奔赴,實現從“門票經濟”向“全域消費”的轉變。

“今年暑假以來,山東省博物館40天共接納觀眾66.67萬人,平均每天16667人。”山東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劉延常介紹。這樣的火熱場景同樣出現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館,據館長侯本兵介紹,該館7月接待觀眾達35.2萬人次,8月預計接待50萬人次,暑期兩個月接待量將突破8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淨增10萬多人次,火爆態勢不斷刷屏文旅圈。

 從讓文物“活”在數字世界,到讓文化“火”在日常生活,山東正以創新為筆,帶領文博花開尋常百姓家,讓文化傳承煥發出生動的時代光彩。(顧玉雪、實習生 李昱嫻)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