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全國生態日︱挑剔的“鄰居”:東方白鸛的黃河口“選房記”

2025年08月15日09:57 | 來源:大眾新聞
小字號

  在第三個全國生態日前夕,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蘆葦蕩裡,幾對東方白鸛夫婦正進行著本年度最重要的“房產考察”,這種被IUCN列為瀕危物種的大型涉禽,對棲息地的選擇有著嚴苛的標准堪稱鳥類界的“豪宅鑒賞師”。今天,就一起來聽聽它們“選房”背后的故事。

  PART 1:“我”的選址記

這裡河海交匯,鳥類雲集。蜿蜒的黃河從青藏高原一路奔騰在山東東營匯入渤海,經過千年的流淌與沉澱滋養了許多野生動植物,形成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就了廣闊的濕地生態系統。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東方白鸛,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極為挑剔。它們喜歡在人跡罕至、視野開闊鄰近水源的濕地生存,搭建巢穴也偏愛選擇高大的樹木,周邊更不能有過多的人為干擾。東營雖為退海之地,缺少高大樹木,東方白鸛卻愛上了這裡。

東方白鸛在灌木叢繁殖。周英鋒 攝

東方白鸛在灌木叢繁殖。周英鋒 攝

  東方白鸛還很“戀家”,當它們周游完世界還有返回舊巢的習慣。利用樹枝、禾本科植物進行修繕加固后再繼續使用。

  PART 2:“我”的家,一個優美的地方

東方白鸛不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濕地生態平衡的守護者。為了讓它們在保護區更好地繁衍生息,東營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囊括整個自然保護區以及其他保護用地,為它們圈出了一片寧靜的家園。

同時,東營還出台了《關於全面建立森林濕地長制的實施意見》,在市、縣、鄉、村設立四級森林濕地長統籌保護全域水、林、田、湖、草、濕地等生態資源。除了採用“放流仔魚”來豐富“食堂”,保護區還實施了一系列措施,開展生態補水、水系連通等維護黃河三角洲“河—陸—灘—海”生態系統,做到一次修復、自然演替、長期穩定。這裡已經實施了17個濕地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完成互花米草治理13.1萬畝,新增淡水沼澤濕地7.4萬畝,濕地修復效果良好。

  既有優美的環境又有美味食物,東營的貼心讓東方白鸛收起了遠航的翅膀在這裡安心“定居”

  PART 3:“我”和人和諧共處的故事

  其實,安家的過程,也有“甜蜜的煩惱”。喜歡在輸電鐵塔上筑巢的東方白鸛,也曾給人類帶來了“小麻煩”。由於它們的酸性排泄物有導電性,所以很容易造成線路設備腐蝕,短路、跳閘等故障嚴重影響電網運行,也威脅它們自身的生命安全。

  為了化解這場“物業糾紛”,國網東營供電公司創新設計了一種名為“小紅傘”的復合絕緣防鳥罩。隨著東方白鸛數量持續增長,電力工程師們特意推出“上佔位、中阻擋、下包覆”的“別墅”。

  在上方東方白鸛筑巢的地方裝設佔位器,同時用“同塔移巢安置法”,在安全位置為它們搭建八邊形“觀景大平層”,在中間安裝1.2萬余套新型防鳥罩隔絕鳥糞等異物,打造“安全結界”。在下方對790基鐵塔的線路、金具等實行絕緣包覆,披上定制“防護鎧甲”。

  通過人類的不懈努力,近年鳥害跳閘事故降低近70%。人與鳥,在電網之上實現了“歷史性和解”

  PART 4:“我”和“我”的鄰居們

  2025年,東方白鸛繁殖233巢、536隻創歷年新高,黃河三角洲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並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中國東方白鸛之鄉”稱號。此外,在保護區內共擁有種子植物685種、野生動物1633種。現有鳥類37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6種如丹頂鶴、大鴇、金雕、白尾海雕等,還有灰鶴、大天鵝、鴛鴦等6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東營黃河入海口,翩翩起舞的丹頂鶴。

東營黃河入海口,翩翩起舞的丹頂鶴。好鄰居丹頂鶴越冬數量達到296隻,黃河三角洲也成為丹頂鶴重要繁殖地和野外繁殖最南界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黑臉琵鷺也於去年首次在保護區繁殖。近年來,保護區內東方白鸛累計繁殖4260隻,黑嘴鷗繁殖數量穩定在1萬余隻。蘆荻飄雪,候鳥飛臨。從建立自然保護區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再到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多了“世界自然遺產”新身份的黃河三角洲不斷提檔升級。守護野生動植物肆意生長,這正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的生動寫照。(文案:許光宇 姜凱寧 韓雨婷 設計:呂文佳 策劃:呂原)

(責編:賈曉宇、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