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沭:以學促干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臨沭縣以學習教育為引領,將思想洗禮轉化為破解難題的動力、干事創業的實效,在優化營商環境、發展循環農業、強化公路養護等領域精准發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以學促干強服務,營商環境提質效。作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裡”和企業發展的“第一服務站”,臨沭縣堅持優化營商環境既是發展課題,更是作風考題。該縣石門鎮以學習教育為“金鑰匙”,用思想破冰引領服務突圍:通過“業務骨干上講台”“崗位練兵大比武”,讓市場監管、企業辦等崗位干部吃透惠企政策、練熟辦事流程﹔邀請企業家擔任“監督員”,直面服務短板、倒逼作風改進。如今,鎮便民服務中心82項業務實現“一窗受理”,平均辦理時限壓縮60%,某農業合作社經營許可辦理從半個月提速至3天,用實實在在的效率提升,彰顯了學習教育帶來的服務變革。
以學賦能興產業,循環農業結碩果。從學習教育中汲取的創新思維,讓臨沭的農業發展煥發新活力。在臨沭街道西盤村,移動菇房裡的平菇長勢喜人,村民胡順天用周邊秸稈作培養基,採收后的菌渣再送有機肥廠,“秸稈—蘑菇—肥料—庄稼”的生態圈讓廢秸稈變“金疙瘩”﹔鄭山街道的久億源公司,將養殖場糞污“變廢為寶”,年生產海藻有機肥1萬余噸,產值達900余萬元﹔玉山鎮的中新農業更以“生物+分子膜”發酵技術,年處理糞污生產有機肥1萬噸。學習成果轉化為技術突破,讓循環農業成為鄉村綠色發展的亮麗名片。
以學聚力固根基,公路養護保暢通。農村公路是鄉村振興的“毛細血管”,臨沭縣交通運輸局將學習教育成果融入管養實踐,筑牢發展基石。通過健全“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機制,出台實施細則與“路長制”方案,明確縣鎮村三級責任,讓養護責任層層壓實﹔爭取財政支持保障經費,推動管養工作規范化、常態化。圍繞“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日常巡查修復路面病害、整治佔道經營,更按季節精准施策:春季補植增綠、夏季防汛除險、冬季防滑保暢,全力保障農村公路四季安全暢通,用暢通路網為鄉村振興鋪就康庄大道。
從服務效能的提升到產業模式的創新,再到基礎設施的夯實,臨沭縣以學習教育為引擎,把“學”的成果轉化為“干”的實效,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彰顯了以學促行、以行踐學的深刻內涵。(宋祥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