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山東各地

小產業“點石成金”,繪就鄉村振興“大名片”

2025年08月06日09:32 |
小字號

今年以來,濰坊市峽山區鄭公街道積極破解產業基礎和集體經濟薄弱難題,向腳下的土地要潛力,向沉睡的資源要活力。精准把脈各村稟賦,以“結對幫扶”聚合力,以“特色品牌”闖市場,以“創新路徑”拓空間,讓昔日不起眼的小產業煥發勃勃生機,成為帶動集體增收、助力農文旅融合的“靚麗名片”。

走進鄭公街道北甲庄村的老村委,院子裡迎面就扑來陣陣誘人的香味。四位村民正圍著鏊子攤煎餅,他們嫻熟的手法下,一張張金黃酥脆的古早味粗糧煎餅新鮮出爐。“我們早晨五六點鐘就下手,他們訂出去給我們錢,合作社就給我們分紅。我覺得還很開心很高興,挺願意干這活,反正現在這個年紀也干不了體力活,不如多干點活增加一點收入。” 北甲庄村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員高作雲說道。

除了接受預訂,也有不少村民慕名前來購買,“孩子才來家,我去買點給他嘗嘗,現在的小孩他們都沒怎麼吃過剛做出來的煎餅,他們吃了都說好吃。” 北甲庄村村民冷傳欣說道。這款精選優質雜糧、傳承古法慢烙,帶著鄉愁記憶的煎餅,為北甲庄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鋪就了一條增收新路子。“下一步,街道又在幫我們搞電商這一塊,收益還是很可觀的。”北甲庄村黨支部書記王建林說。

此時,在兩公裡外的陳家山甫村養殖棚裡,“咕咕” 聲此起彼伏。這正是今年村裡引入的肉鴿繁育特色小產業。“現在鴿子的存欄量已經達到2000 隻左右,能出欄接近 1000 隻。現在這個價格是 17.5 到20 元之間,價格還是可以的,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陳家山甫村黨支部書記陳聯剛向記者介紹。為了讓小產業穩得住、能盈利,村黨支部領辦的甫升經濟合作社還摸索出了一套“分散養殖+集中孵化”的內循環發展模式,使項目擴展更具經濟效益。

緊靠峽山水庫的徐家庄村,這兩年種蒲公英成了村民們追捧的新選擇。不論是村委院子裡的邊角地,還是村裡曾經閑置的零散地塊,如今都被盎然的綠意填滿,這裡面藏著村民們增收希望。

“一畝地純收入就在那個 5000 左右,經濟效益還是比較高的,村民啊也比較認識這個東西。現在村裡發展到30畝的規模了。現在我們扣了4個大棚。扣棚之后,就能提前上市,它的價格能比晚上市的要高2到3塊錢左右,明年正月裡就可以見錢了。” 徐家庄村村民李先生開心地分享著種蒲公英的收益。

今年以來,鄭公街道緊盯各村的老手藝、老地塊、老資源,讓這些“土東西” 有了新身價。如今,這裡實現了一村一品,村村有特色,戶戶有活干。這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模樣。

“項目雖然小,但能點石成金。我們鼓勵各個村庄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項目,街道上再提供幫扶助力。這種上下聯動的發展模式,既能發揮村庄在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也使得村庄在項目發展中少走彎路,我們街道的幫扶也能更精准地落到實處。” 鄭公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任東哲表示。

從閑置棚舍裡的鴿群歡鳴,到煎餅鏊子上的氤氳麥香,再到田野裡蒲公英的勃勃生機,鄭公街道以“一村一策”的精准滴灌,盤活資源、鏈接市場、賦能品牌,讓一個個“小而美”“特而優”的產業項目破土而出,茁壯成長。這不僅是集體經濟的“增收密碼”,更是農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昔日薄弱的產業基礎,正被這些充滿活力的“小產業”點石成金,共同編織成鄭公街道鄉村振興路上的一張張閃亮名片,照亮了鄉村發展的新圖景。(韓欽 岳慶雨)

來源:峽山發布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