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梁山:海大學子用愛澆灌成長之花

教育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青年是時代前行的先鋒。7月8日,中國海洋大學蒲公英支教隊在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小路口鎮黃河新苑小學啟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心向蔚藍”為主題,開啟為期一周的支教之旅。這支由海大青年學子組成的隊伍,懷揣對鄉村教育的熱忱,圍繞“課堂教學、文化交流、鄉村調研”三大任務,為當地兒童送上兼具知識拓展與心靈滋養的“成長大禮包”,以實際行動踐行青年擔當,助力鄉村振興。
“海洋佔地球表面積近71%,是生命的搖籃……”在《海洋初認識》課堂上,支教隊員黃巧通過地圖、視頻與生動講解,帶領孩子們第一次走進真實的海洋世界,作為本次支教的核心模塊,海洋類課程沿著“了解—熱愛—保護”的邏輯展開,為鄉村兒童打開一扇通往蔚藍世界的窗。同時,海大學子用通俗語言解析洋流調節氣候、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介紹葉羊、燈塔水母等“神奇居民”,組織海洋知識問答比賽,孩子們圍繞海洋地理、生物保護等知識踴躍搶答,在歡笑中鞏固所學。孩子們還悄悄地給支教隊員說:“以后想去海邊看看,想考可以學習海洋知識的大學!”
“你笑起來像小太陽!”“你折紙特別厲害!”......在《閃閃發光的我們》課堂上,孩子們在便簽上寫下對同學的贊美,貼在彼此背上,起初羞澀的小家伙們,讀著紙條上的暖心話,漸漸露出燦爛笑容。海大學子引導孩子們用繪畫表達喜怒哀樂,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體會“站在別人位置想問題”的道理,開展心理情景劇《彩虹救援》演繹如何打破“標簽”偏見,懂得“每個人都有閃光點”,這是支教隊心理課程的一個個縮影,系列課程緊扣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用互動取代說教。黃河新苑小學班主任邱素珍說:“這些課補了我們日常教育短板,孩子們現在更會贊美、更敢表達了,眼裡的光都亮了。”
“支教不只是教書,更是陪伴。”隊員唐筠清說。在“畫出我的家鄉寶藏”活動中,孩子們筆下的黃河、田野、全家福,滿是對家鄉的熱愛。針對當地的留守兒童,海大學子既當老師也做“大朋友”,幫孩子解疑答惑,也聽他們講生活瑣事兒。這種陪伴,讓孩子家長感慨道:“老師不光教知識,還陪娃兒聊天,我們心裡踏實多了。”
“老師,明年還來嗎?”課程結束時,孩子們攥著自制的賀卡追問。短短一周,海大學子用真心換真情,常常是備課到深夜,反復打磨課件﹔孩子們把最愛的畫塞給老師,偷偷在教案本上畫笑臉。這場以“心向蔚藍”為名的支教,既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愛的雙向奔赴。正如李浩翔所說:“我們帶來了海洋的故事,孩子們卻給了我們最純粹的感動。”中國海洋大學蒲公英支教隊隊長陳瑞萌表示,將持續完善課程體系,讓更多鄉村孩子觸摸海洋的遼闊、感受心靈的力量,以青年之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溫暖而堅定的教育動能。(蔡梓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