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

大汶河畔,“數字哨兵”盯緊每寸堤岸

2025年07月22日10:10 | 來源:大眾新聞·大眾日報
小字號

山東省氣象台發布暴雨藍色預警、省防指啟動防汛四級應急響應、山東黃河河務局發布洪水防御四級應急響應……7月20日夜間起,今年山東省“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首輪強降雨來襲,菏澤、濟寧、濟南、泰安、淄博等地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各級防汛部門聞汛而動,時刻繃緊“安全弦”。在大江大河沿岸,數字技術正成為守護安瀾的“新利器”——測雨雷達織就天地一體監測網、視頻監控化身“空中哨兵”、數字孿生流域推演洪水演進……近年來,防汛“硬仗”的背后,來自數字技術的支撐越來越牢固。近日,記者深入大汶河沿線,探尋這條河流在數字時代如何構建起更具韌性的防御體系。

  家門前的河道來了全職“哨兵”

  7月20日夜間,魯中山區暴雨傾瀉而下。大汶河肥城段的三娘廟險工段,湍急的河水奔涌而去。與往年不同的是,河道邊林立的新設備正悄然織密防汛“數字防線”。

  大汶河自東向西流經濟南、泰安、濟寧三市,流域地處魯中山區與魯西平原過渡帶,特殊的地形易造成局部洪澇災害。其中,位於肥城的三娘廟險工座灣迎流,水流湍急,水流淘刷易造成崩岸。

  “以前遇到連續大暴雨,全村人都得上堤守著。”今年76歲的劉凡珠是土生土長的三娘廟村人,經歷過大汶河兩次大洪水的他,深知村庄所在地的特殊性。“我們村就在河道拐彎的地方,水大了直接沖過來,沖到河堤土軟了就麻煩了。”

  近年來,劉凡珠見証著家門口河道的變化,河道清淤、岸坡綠化、堤壩加固……今年,河邊又多了不少新設備。“雖然說不上來具體是干什麼的,但知道是為了保障安全。”

  在三娘廟險工段的河道邊,新建的雨情水位觀測儀如“哨兵”般穩穩佇立,頂端的集雨裝置實時記錄降雨量,水下傳感器一刻不停地捕捉著水流的脈動和水位的高度。“過去汛期強降雨值班,得不定時地往河邊跑,量水位、測流速,渾身濕透是家常便飯。”肥城市河道管理保護中心副主任孫大偉說,現在方便了,雨水情數據實時上傳,在辦公室就能實時監測。

  沿著堤壩行走,嵌在堤坡的銀灰色小盒子雖不起眼,卻能發揮大作用。“這是堤壩滲壓自動監測設施,別看個頭小,能耐可不小。”孫大偉介紹,如果河道水位持續上漲,大堤長期受洪水浸泡,可能會發生位移,也是發現險情的前兆。“它的探頭一直埋到堤底9米深,能感知到毫米級的位移變化。去年整治河道時,肥城段的三處險工段都裝了這個設備,今年汛期首次發揮作用。”

  說話間,不遠處的監控杆傳來輕微的電機轉動聲。360度旋轉的高清攝像頭正掃描著河面與堤岸。“這‘電子眼’比人盯得還緊,咱老百姓的心裡踏實多了。”劉凡珠說。

  用上“智慧大腦”,防洪調度更精准

  距離三娘廟險工31公裡的泰安市防汛抗旱指揮中心,數字大汶河被搬上了巨型電子屏,來自三娘廟險工段的各類監測數據、監控畫面實時傳輸到這裡。

  “這是省水利廳統一開發的重點流域防洪聯合調度決策支持平台,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加持,給河流裝上了‘智慧大腦’。”泰安市水利局副局長劉永輝說,“以前防汛調度,更多是依靠經驗和歷史數據,現在有了這個系統,可以對流域內的水文、氣象、工程等信息進行實時採集、分析和模擬。”

  這個“智慧大腦”有何過人之處?據了解,系統在匯聚原有實時監測數據的基礎上,新建1部全極化X波段測雨雷達,可實現1分鐘頻次、15米分辨率、半徑120公裡的實時面雨量監測,如同“鷹眼”覆蓋整個大汶河流域,精准捕捉降雨軌跡。同時,還基於最新的視頻AI測流技術,建設74個水位—流量—流速一體化視頻測流站點,補全了大汶河流域的實時監測及預報斷面站網。通過傳統與新型監測手段的結合,流域內水的每一個動向都能被及時傳送至系統的“眼睛”,“智慧大腦”對水情了如指掌。

  汛情來臨時,精准調度上下游水庫、水閘攔洪、削峰、錯峰,是流域防洪的關鍵。劉永輝告訴記者,當預測到上游出現強降雨時,系統能在幾分鐘內模擬出不同降雨量下洪水的演進過程,包括水位上漲速度、淹沒范圍等,制訂出工程調度方案、風險預警方案、應急搶險方案。

  人防+數防,小水庫有了雙重“保險”

  小型水庫歷來是防汛的薄弱環節。“往年一到汛期,藏在山區裡的小水庫就成了揪心事。”泰安市水利局防汛專班相關負責人王曉光說,“大汶河流域有456座小型水庫,最遠的開車要走3個小時山路,基層管護員巡查時遇上暴雨連手機信號都時斷時續。”

  近年來,山東省加快推進數字水利建設,不僅給大江大河裝上了“智慧大腦”,全省268座大中型水庫、5256座小型水庫及山洪防御區域也實現了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去年汛期,山東省數字水庫管理系統上線運行,小型水庫也配上了“數字管家”。

  “以公館水庫為例,受此次降雨影響,水庫已蓄滿溢洪。”隨著工作人員演示,系統界面從大汶河流域全貌驟然拉近,監控鏡頭裡,水庫大壩的輪廓愈發清晰,迎水坡的混凝土護坡塊排列齊整,水庫水位、降雨量等數據實時在屏幕右側跳動。

  “現在進入防汛關鍵期,小水庫防汛責任人每天都要巡查,像這次的強降雨天氣,巡查頻次加密到1小時一次。”王曉光介紹,系統還為巡查防守工作搭建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問題,可以通過手機App及時上報,系統會自動記錄問題的位置、類型等信息,並將任務分配給相關責任人及時處理。同時,也能動態監督相關責任人員上崗到位履職情況。

  人防+數防,小水庫有了雙重保險。“一方面,傳統巡查通過數字賦能更加規范高效﹔另一方面,數字系統24小時值守,一旦出現水位超警、溢洪甚至其他異常情況,系統會自動彈窗報警,指揮中心可立即調看實時畫面,為決策贏得黃金時間。”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於靜介紹。

  汛期不過,守護不止。當前山東省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根據氣象水文預報,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偏多一至兩成,大汶河、沂沭泗水系、漳衛河可能發生超警洪水。大汶河畔一個個日夜運行的“數字眼”,正以源源不斷的數據流,筑起防汛安全“新堤壩”,讓古老的大汶河在科技護航下,更有底氣應對一場場風雨。(方壘 霍德舟)

(責編:陳秋童、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