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覆蓋73所中小學!
濰坊學院傳媒學院"AI+教育"賦能工程讓智能教學落地生根

為積極響應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7月14日至18日,濰坊學院傳媒學院與諸城市教育和體育局,攜手開展“AI賦能諸城市中小學基礎教育教學種子教師培訓”暑期社會實踐專項活動。此次活動以高等教育資源為依托,精准對接基礎教育需求,通過“精研備課蓄力、雙線聯動實施、成果長效轉化”的閉環模式,為諸城市中小學教師注入“AI+教育”新動能,生動實踐了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融合發展。
厚植根基:高校蓄力鋪就賦能之路
教育賦能的高效開展,始於精准籌備與扎實積澱。為使高校智慧真正“扎根”基礎教育土壤,傳媒學院提前兩個月啟動籌備工作,院長親自帶隊,組建了一支由10名專業教師與14名學生構成的教練團。這支團隊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高校與地方基礎教育深度融合的堅實紐帶。
前期,教練團隊與諸城市教體局開展深度聯動,通過問卷調研、座談訪談等方式,全面普查當地中小學AI教育痛點。從教師對智能工具的認知盲區,到實操應用中的技術斷層,逐一梳理形成“需求清單”。針對這些痛點,團隊開展兩周封閉式特訓,聚焦DeepSeek、Kimi等AI工具鏈實操,自主研發適配基礎教育場景的AI教育助手PaceNova,將高校的技術研發能力轉化為服務基礎教育的“工具箱”。
為確保資源高效協同,校地雙方召開跨部門調度會,打通“高校專家資源—地方教育政策—學校教學實踐”三級鏈路,明確“三天線上理論筑基+兩天線下實操攻堅”的活動節奏,組織73所學校的230名教師參與培訓,從源頭上保障高等教育資源精准“滴灌”基礎教育一線。
雙線聯動:雲端授業與實地深耕共促成長
“線上傳理念,線下解難題”,五天的活動以“雙線融合”模式,讓高校智慧與基層需求深度碰撞,構建起“理論—實踐—反饋”的完整賦能鏈條。
雲端啟智:三天線上培訓播撒AI種子
前三天的線上教學中,教練團化身“雲端導師”,以“直播授課+實時互動”形式搭建知識橋梁。教練團結合傳媒專業優勢,從“AI 如何重塑課堂”的理念革新切入,用案例拆解智能備課系統、學情分析工具等核心邏輯。比如,展示如何通過AI快速生成符合教學大綱的課件框架,如何依據學生答題數據生成個性化學習畫像。通過PPT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系統講解AI教學輔助工具的基礎功能與應用場景,幫助教師快速把握AI賦能教育的核心邏輯,讓“高大上”的AI技術變得觸手可及。
實地攻堅:兩天現場輔助破解實操壁壘
線下階段,教練團深入了解教師教學情況,變“線上講授”為“手把手指導”。在諸城市文化路小學,教練團分組跟進,針對教師在AI課件制作、智能設備調試中遇到的問題實時支招:幫語文老師解決“AI生成的古詩配圖與教學場景不符”的難題,為數學老師演示“如何用AI工具快速生成應用題變式訓練”。諸城一中的徐曉晴老師感慨道:“線上學理論時還有些懵,線下志願者一指點,立刻就通了,這就是高校專家帶來的‘及時雨’。”
碩果凝智:校地協同繪就教育融合新篇
五天的賦能活動圓滿落幕,然而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融合發展任重道遠。傳媒學院教練團與諸城市教體局就“AI+教育”的長期推廣進行深入交流。雙方圍繞“種子教師培養計劃”達成共識,依托首批種子教師,驅動“AI+教育”在諸城全域落地生根,全面覆蓋並深度服務全市18萬中小學學子。
“高校的價值不僅在於培養人才,更在於將知識與技術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力量。”傳媒學院院長韓殿元說道,“此次活動是高校主動對接地方教育需求的一次成功嘗試,不僅讓基礎教育工作者掌握了AI技能,更將高校的教育創新理念注入基層,實現了‘技術賦能’與‘理念革新’的雙重突破,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學一體化育人的新模式。”
此次活動以AI為媒,讓高等教育的“智”與基礎教育的“需”精准對接。未來,傳媒學院將持續深化與地方政府部門合作,以更多元的形式推動校地教育融合發展,讓高校智慧真正成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張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