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長波短訊

濰坊臨朐:“歸雁回巢”勇擔當 振興路上譜新章

2025年07月14日15:02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近年來,濰坊市臨朐縣啟動流動黨員“歸雁工程”,推出返鄉創業一攬子“政策包”,鼓勵有資源、有能力、有技術、有資金、有經驗的“五有”流動黨員回鄉創業、建設家鄉。累計吸引50余名在外黨員返鄉創業,80余名流動黨員回鄉就業,吸納、培養20余名能人黨員回村任職,為鄉村振興、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一池春水”。今天,讓我們走進濰坊市臨朐縣冶源街道紅新村,聽一聽“流動”書記劉興剛的故事。

走進濰坊市臨朐縣冶源街道紅新村,一排排居民樓鱗次櫛比,一條條水泥路干淨整潔,一座座沿街商鋪人氣火爆,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三五成群的老人正在下棋、聊天,悠然自得……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訴說著今天來之不易的“好日子”。

看著如今的好光景,誰也想不到原來這個村曾是一個負債累累、矛盾錯綜復雜、群眾怨聲載道的軟弱渙散村。

這一巨變背后,是紅新村黨總支書記劉興剛帶領干部群眾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奮斗。在他的辦公桌上,是他十年來記錄的20多本厚厚的工作日志,無聲訴說著他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辦公室牆上挂的鮮紅的“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是他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真實寫照。

臨危受命,回村之路一波三折

紅新村是水庫移民村,1959年,為配合冶源水庫移民搬遷,群眾離別了祖輩生息的故土,搬遷至此。紅新村歷屆村“兩委”都想強村富民,但受到資源稟賦不足、經濟基礎薄弱等各種因素制約,均宣告失敗,到2014年,村集體經濟負債高達380多萬元。

債台高筑導致人心散、治安亂、環境差,村裡干部群眾一下子沒了心氣,該村也成了“軟弱渙散村”。

“你今年過年回來吧?我帶你轉轉,看看咱村,也為咱村的發展出出主意。”村裡的老支書2013年春節前和該村流動黨員劉興剛的一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在臨朐上完初二,劉興剛就轉學去了淄博,打拼多年后,在當地娶妻生女,在淄博創辦了自己的企業,積累了大量人脈資源,日子過得非常富足幸福。在這期間,他還入了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2013、2014年連續2個春節,劉興剛都回老家過了年,聽到最多就是,鄉親們對隔壁村快速發展的羨慕和對於改變村子、發展村子的渴望。與此同時,縣、鎮也利用五一、中秋、春節等在外流動黨員集中回鄉契機,組織開展座談會、懇談會、推介會等活動,引導流動黨員返鄉創業發展,共話桑梓未來。

父老的期冀,組織的關懷,加上自己的思鄉情結,劉興剛萌生了回村發展的念頭。

有了這個想法不要緊,家裡人和朋友瞬間炸了鍋。聽說他要放棄總經理的身份,回來收拾紅新村這個“爛攤子”時,朋友們紛紛砸鍋:“放著年入百萬的老板不干,去當芝麻大點兒的官,天天瞎折騰、活受罪,既沒名又沒利,真是個傻子!”妻子也哭了:“你回去了,我們娘仨怎麼辦?咱家的企業怎麼辦?”

劉興剛動搖了。是啊,企業穩定發展盈利,足以夠自己的妻女后半輩子的舒服日子,等退休了一家子出去旅居游玩,該多麼美好!回來捯飭這個爛攤子,還要放棄原來優渥的條件,圖個啥?

這個時候,劉興剛的父親說了這樣的話:“你也長大了,也有本事了,但不能忘了本。不回來對你個人好,回來對老少爺們好,你自己取舍!”當過兵、干過村干部、在一線奮斗了一輩子的50年黨齡的老父親語氣瞬間冷了下來。劉興剛看了看村頭橫七豎八的房子,坑坑窪窪的道路,又想到曾看著自己長大的鄉親們過得這麼苦,劉興剛心一橫:我要回來!

劉興剛說。“當時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也就是那個時候,我下定決心,要盡我所能,反哺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

廣泛調研,啃下“第一塊硬骨頭”

在縣裡和街道黨工委的支持下,劉興剛辭掉企業總經理職務,在2017年參加了村“兩委”換屆選舉,憑借一腔熱血和誓要帶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赤誠,成功當選為紅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翻開工作日志的第一頁,那是劉興剛第一天上任,本子上除了搞調研,就是“幫村民某某處理土地問題”。劉興剛坦言,上任第一個月,他都在入戶調研,經過一番“望聞問切”,他梳理出村裡大大小小20多項群眾關切、發展需要的問題,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就是宅基地問題。他決定先從這裡入手。

明擺著的好事,卻遭到村干部們的一致懷疑,都說成不了:那是動農民的命根子,人少地多的戶能干?

面對人均土地面積少、分配不均等各種歷史遺留問題,他第一時間組織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村民對於村庄發展的意見建議,聚焦重點問題組織村“兩委”成員和黨員結合自身實際做出71件事項承諾,年底前全部完成踐諾並公開。就是這次會議,讓紅新村黨組織和黨員的威信重新樹立起來,迅速完成了軟弱渙散村的整頓轉化,也讓劉興剛和村“兩委”看到徹底解決宅基地問題的希望,終於下定決心蓋樓房。

“鄉親們苦了一輩子,最大的願望是住上整潔干淨的樓房。我們聯系三方公司(濰坊金潤置業)開發建設紅新安居小區一、二、三期,100戶村民變成了居民。”劉興剛說,一是能解決宅基地的問題,讓年輕人上樓﹔二是還能爭取一部分收入,實現村集體增收500萬元﹔三是大大改善了村裡的人居環境。

“就是這次‘大工程’,順勢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村庄面貌為之一新。同時,我們全面梳理村庄債權債務,制定化解計劃,三年內實現了全部清零,為村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劉興剛說。

回憶起這段往事,劉興剛十分感慨:老百姓的工作好不好做,關鍵是看黨員干部能不能做到“真”和“公”,只要我們沒有任何私心,干的是一碗水端平的真事兒,一定能把事干成!

“八顧茅廬”,為村裡爭得第一個大項目

涉深水者得蛟龍,涉淺水者得魚蝦。在基層摸爬滾打了幾年的劉興剛悟出一個道理:四平八穩踱方步、悠閑輕鬆走碎步,不會有大的作為,隻有敢闖敢為邁大步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在調研過程中,劉興剛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村裡有很多閑置資產,這麼多年未能有效盤活,阻礙了村子的發展。

最突出的就是當時建的一個奶牛場,招商失敗,再加上村裡也沒有養殖方面的經驗,一直閑置多年。

偶然的一個機會,劉興剛通過朋友認識了一個老板。老板正四處找地兒投資一個山楂制品廠。

敏銳的劉興剛意識到,機會來了。“如果能讓這個項目在村裡落戶,不僅能解決村集體收入的問題,還能拉動村裡的村民就業,一舉兩得的事。”

為此,劉興剛就找到了這個老板,沒想到一聽說要落戶紅新村,老板高挂“免談牌”,“誰不知道你們村發展落后,民風彪悍!”

劉興剛沒有氣餒,一次不行,兩次、三次……都吃了閉門羹。當他第四次敲開老板的門的時候,老板也不好意思再將他拒之門外了,讓他進了屋,但是還是很明確:不去紅新村!

劉興剛再三保証,只要落戶,他舉全村之力支持項目的發展!等到第五、六次去的時候,老板終於有了些許的鬆動:你們找好地方,我去現場看看再說。

一聽說有了眉目,劉興剛一頭扎進了奶牛場,開始了改造。院內雜草叢生,他就找人除草﹔院牆破落,他就找人補強牆﹔地面不平,他就找人平地,就這樣,劉興剛花了三天的時間,前前后后自掏腰包花了23萬多,場地終於看著像樣了。

當他一身土,再去找老板的時候,老板被他所打動,去看了場地,沒想到對場地非常滿意。“上午來看的,下午就和我們簽了合同!”

目前,由他招商建設的山楂制品廠,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20人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肝膽相照”,拼命三郎為村裡爭取1000余萬

村庄走上正軌,如何深化治理、如何強村富民、如何改進服務又擺在了劉興剛面前。

在劉興剛的辦公桌上,除了堆放著日常的文件和工作日志,還有一大堆藥。

這事還得從爭取省級移民扶持資金說起。當時鎮上的領導找到劉興剛,說是有這麼一個扶持資金,他們村正好符合條件,可以爭取一下。劉興剛的眼一下子瞪起來了:“村裡正是發展的時候,正想借助周邊的旅游熱,蓋一批沿街房,發展商鋪經濟,如果有這麼一筆錢,那真是雪中送炭!”

二話不說,劉興剛連著跑了好幾趟縣裡,對接各個部門,整理各種材料,可以說是腳不沾地。

幾十天的連軸轉,資金終於申請下來了,但是劉興剛卻病了。“這些天又累又急,犯了急性膽囊炎,去醫院把膽摘了。”劉興剛說。

就當劉興剛在醫院住院期間,接到街道通知,可以再申請追加200萬,但是需要這幾天就著手辦。“辦!”劉興剛一骨碌從病床上爬起來,挂著引流袋就去了縣裡,大家一看來了個為村裡發展“要錢不要命”的,都深受感動,順利批復了追加計劃。

就這樣,一隻“膽”,換來了500萬元的資金。用這些錢,他為村裡新建村西沿街房1186余平方,即將投入使用,預計能為村裡再提供30余個工作崗位。說起這件事,劉興剛打趣道,這也算是“肝膽相照”了。

再后來,劉興剛又陸續為村裡爭取了光伏發電等項目資金,共計1000余萬元。

到2024年底,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100多萬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1000多萬元。

共治共享,擘畫最大民生“同心圓”

“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最終要體現在村庄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上,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劉興剛說。

聚焦改善治理服務水平,劉興剛看准機會積極對接,爭取自來水、污水和天然氣改造試點,歷時7個月在全街道率先完成完成“兩水一氣”改造﹔成立物業公司,34名村民成為公司員工,為群眾提供“親情式”服務。加強特殊群體的關心關愛,為150余名群眾家中安裝“一鍵呼叫系統”,每年為60周歲以上老人發米、面、油及補助禮金等福利,讓他們感受黨的溫暖就在身邊。

為了讓住所更宜居,村“兩委”多方籌資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投資600多萬元對村內5條大街、45條小巷進行道路硬化,建成佔地面積300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現在的紅新村,道路寬敞整潔,綠化提檔升級,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倉廩實,知禮節。村裡抓住“黑陶”這一非遺文化優勢,投資150萬元,建起佔地600平方米的紅新黑陶瓦盆展覽館,分為陶坯制作、燒制、黑陶展覽、傳習體驗等功能分區,為黑陶瓦盆技藝教學傳承搭建平台,被省文旅廳列為“山東省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點”。同時,採取“黨支部+合作社”模式,不斷拓寬黑陶瓦盆產品銷售渠道,經濟效益良好,實現文化傳承、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三贏”局面。

如今的紅新村,實現了幼有早育、學有優教、勞有所得、病有良醫、老有所養、住有宜居、弱有幫扶。

“多虧了有興剛這個好班長!”提起劉興剛,村裡人都豎大拇指。看到丈夫的威望這麼高,劉興剛的妻子也逐漸從當初的不理解,轉變為如今的大力支持。甚至還主動的回到村裡,照顧劉興剛的衣食住行。

“我時刻提醒自己,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村帶頭人,要牢記當初上任時的決心和承諾,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實踐者、當好群眾的‘知心人’。”劉興剛說。(盧嘉 劉瑞華)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