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人民日報看山東

人民日報記者走進青島海洋產業生產一線:海中挖潛,小海藻撬動大產業

2025年07月11日09: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科技創新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驅動作用。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近年來,我國積極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近日,本報記者走進海洋產業生產一線,感受“藍色引擎”的澎湃動力。

——編  者

海中挖潛,小海藻撬動大產業

本報記者  李  蕊

在不少人眼中,海藻不過是餐桌上的家常菜。可這看似尋常的海產品,其實蘊藏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在山東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的實驗室內,副總裁張德蒙輕捻一撮如細雪般的粉末:“可別小瞧它,1克價值超過1000元。”

明月海藻副總裁張德蒙正在檢查實驗樣品。封安波攝

明月海藻副總裁張德蒙正在檢查實驗樣品。封安波攝

這種比黃金還貴的物質,是從海藻中提取的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鈉,一種能治療腫瘤、糖尿病、心力衰竭的高端醫用材料。

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讀博期間,張德蒙所在的團隊成功制備出體內植入要求的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然而,“做實驗”與“搞生產”差別巨大,該成果在長達10年裡未能實現產業轉化。

2016年,張德蒙博士畢業,加入明月海藻,成為一名高級工程師,負責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研發及產業化工作。

“當時國外一家公司壟斷超純海藻酸鈉市場30年,在國內做研發,就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張德蒙回憶,在超純海藻酸鈉的產業化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工藝過程、技術參數等關鍵環節無可參考,團隊工程化經驗幾乎為零。

辦法總比困難多。張德蒙帶領團隊從最簡單的過濾、吸附做起,到復雜的萃取、梯度洗脫,再到更復雜的熱源脫除及過程無菌控制。所有涉及的工藝、設備,他都要實地考察、測試,確保萬無一失。

在至關重要的微孔過濾環節,篩選幾十種濾膜后,團隊最終創新研制出折疊濾膜,操作僅需30分鐘,方便高效。

2020年10月,當首條年產200公斤體內植入用超純海藻酸鈉生產線成功投產那一刻,張德蒙和團隊已經在車間連續工作72個小時。看著手裡的合格產品檢測報告,他一瞬間有些恍惚:自己的科研夢,在這一刻真的實現了。

在明月海藻的產品陳列室,一組數據讓人印象深刻:每噸海帶8000元,提取成海藻酸鈉值1.6萬元,制成傷口敷料價值達240萬元,而提純為超純海藻酸鈉后則飆升至2億元。

作為青島市人大代表,張德蒙的公文包裡裝著兩份文件:超純海藻酸鈉最新檢測報告和海洋中醫藥產業發展建議稿。“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將來是一個重要主攻方向,我們不能辜負這片藍海。”對下一步的產業發展,張德蒙充滿信心。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1日 15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