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要聞

堅持保護優先、陸海統籌,發揮優勢、突出特色,高質量、高標准推進海洋強市建設

東營:綠藍交響 向海圖強

2025年07月11日15:24 | 來源:大眾日報 09版
小字號

7月2日,隨著“和晟77”輪集裝箱船平穩靠泊東營港一突堤集裝箱碼頭並有序開始接卸作業,標志著東營首個專業化集裝箱碼頭開港首航。自此東營港正式邁入專業化集裝箱運輸時代,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李明 陳仕釗)

7月2日,隨著“和晟77”輪集裝箱船平穩靠泊東營港一突堤集裝箱碼頭並有序開始接卸作業,標志著東營首個專業化集裝箱碼頭開港首航。自此東營港正式邁入專業化集裝箱運輸時代,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李明 陳仕釗)

東營擁有460余公裡的海岸線和6000多平方公裡的遼闊海域,油氣、岩鹽、漁業等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經濟具備天然優勢。

近年來,東營堅持高點定位、高端規劃、高位推進、高新突破,接續實施海洋強市建設行動,不斷壯大優勢產業,推動海洋經濟持續邁上新台階,海洋經濟已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藍色引擎”。立足新時代新要求,全市堅持保護優先、陸海統籌,發揮優勢、突出特色,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依托《東營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高質量、高標准推進海洋強市建設,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特色型現代海洋城市,奮力開創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保護與修復並舉 筑牢生態基底

7月1日下午,隨著2025年黃河調水調沙啟動,東營市崔家節制閘緩緩開啟,黃河水經刁口河流路注入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北區。幾天前,墾東6取水口已開閘,通過清水溝流路向保護區補水。這標志著2025年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全面啟動,計劃補水總量達1.5億立方米。

生態補水僅是東營市生態保護與修復的一個縮影。東營牢固樹立人海和諧理念,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並舉,堅決守牢生態底線。“十四五”以來,全市累計修復濱海濕地4537公頃、退養還灘678.57公頃,全域攻堅治理互花米草13.1萬畝,綜合治理率超95%。在海洋生物資源養護方面,嚴格落實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伏季休漁及黃河禁漁制度,嚴厲打擊涉漁違法違規行為﹔持續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十四五”期間累計投放各類水產苗種60億單位,有效促進了近海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和生態環境改善。

未來三年,東營將持續深化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在污染治理方面,全面落實“河長制”“灣長制”,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與岸灘環境治理,加強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和排污口規范化監管,持續改善入海水質,同時推進港口環境整治、船舶污染防治,加大海上污染物及溢油防控力度。在生態修復方面,以創建黃河口國家公園為契機,加強濕地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互花米草防治攻堅、鹽地鹼蓬恢復、關鍵物種棲息地保護及原生植物保育等項目,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系統開展海洋碳匯研究也是重點任務,全市將建設黃河三角洲海洋碳匯監測科研平台,持續調查監測碳儲量和碳匯能力,建立藍碳資源數據庫,並優化修復技術,實施濱海濕地增匯、貝藻礁固碳等項目,提升固碳增匯能力。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工作也將持續,嚴格執行休漁禁漁制度,嚴打違法行為,並在近岸海域年均增殖放流中國對蝦、梭子蟹等苗種10億單位以上,有效補充和恢復近海生物資源。

傳統與新興產業同振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威飛海洋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是東營市唯一專注於海洋及水下油氣裝備的國有企業。2022年,其自主生產的我國首台套國產化水下生產裝備在渤海成功投產,威飛成為國內唯一具備水下油氣生產系統研發制造能力的企業。

“我們的核心產品之一——整體式井口採油樹,採用集成化、模塊化設計,比常規井口節省50%安裝時間,大幅降低客戶鑽井成本。其高度降低30%,完美適應海洋平台復雜受限空間。”威飛海洋生產制造中心機加工廠廠長宋艷暉介紹,該系統結構緊湊、操作便捷、高效耐用,適用於陸上和海上平台,即使在苛刻工況下也能穩定運行。

東營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加快培育特色海洋產業集群。現代海洋漁業提質增效顯著,水產養殖總面積163萬畝,工廠化養殖面積140萬平方米,水產品年產量56.67萬噸,“黃河口大閘蟹”蟬聯“中國十大名蟹”,品牌價值達32億元。海洋化工產業基礎堅實,綠色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升,2024年實現增加值494.7億元,燒鹼產能195萬噸,分別佔全省的53%和16.6%,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全國重要的氯鹼產業集群和高端鹽化基地。海工裝備制造業加快轉型,規模以上海洋裝備制造企業超120家,東營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入選山東省首批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區,簽約項目37個,投產21個,建設速度、集聚度和鏈條完整度全國領先。海洋新能源產業加速發展,渤中海上風電A、B、B2、G場址項目並網發電,全國首個吉瓦級海上光伏項目——國華HG14加快建設,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988萬千瓦,佔總裝機的67%。

根據《行動方案》,東營將加快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現代漁業推廣多營養層級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培育“海洋牧場+光伏+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打造環渤海高效生態漁業先行區﹔深化與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推動海洋石化產業提質擴量,力爭到2027年全市海洋化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6000億元。同時,大力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科學布局海洋新能源產業,依托海上風光等資源優勢,統籌推進風光儲氫等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高標准建設全國石油裝備與工程技術公共創新基地,開展深水井口、採油樹、海洋高端鑽杆等海洋油氣開採設備研制和技術創新,研發認定一批首台(套)技術裝備和關鍵核心零部件﹔積極培育壯大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充分利用黃河三角洲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優勢,加強與涉海醫藥科研機構、知名海洋生物醫藥企業合作,加快開發甲殼素、蝦青素、海參肽等海洋功能性食品和海洋生物新材料系列產品﹔突破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業,支持沿海工業園區新上海水淡化項目,加快海水淡化在沿海電力、化工等高耗水行業的規模化應用。

劍指億噸大港 打造開放門戶

“數據顯示,‘三三制’輔助通航水域運行后,東營港船舶平均待泊時間由40.6小時縮短至19.5小時,10萬噸級船舶直靠率由12%提升至40%……”7月3日,東營市政府新聞辦發布會通報,為服務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解決小型船佔道、大船管制時間長等難題,東營市2024年創新提出設立東營港“三三制”輔助通航水域方案(即將10萬噸級航道縱向劃分為三條,供三類船舶航行)。

“三三制”輔助通航水域方案試運行一年來,已安全通行船舶5.1萬艘次,運輸貨物2900萬噸,除天氣、備貨、泊位沖突外,靠泊計劃兌現率達100%,為航運及煉化企業節省滯期費及物流成本超4億元。

多年來,東營始終將港口作為開放發展的戰略資源,全方位推進強港建設。2024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9115萬噸,同比增長26.4%。東營港現代海洋綜合立體交通物流產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建成生產性泊位61個,10萬噸級進港航道和4個10萬噸級液體散貨泊位投入運營,10萬噸級通用泊位實現首航,25萬噸級單點系泊工程年內建成。廣利港區突出海河聯運樞紐港和海上風電母港目標定位,建成6個5000噸級通用泊位,全省首個風電設備大型專用碼頭投入使用。

未來,東營將實施海洋特色港口攻堅突破行動。加快建設億噸深水大港,開展東營港15萬噸-20萬噸級航道和10萬噸級中海油倉儲配套碼頭、北防波堤液體散貨碼頭、南防波堤LNG碼頭等大型深水泊位集群規劃論証,推進25萬噸級原油進口泊位及配套工程、10萬噸級內航道南支段等項目,加快建設7個10萬噸級通用泊位,打造黃河流域重要出海口。同時,著力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強化東營港區與中心城區、重點產業園區高效銜接,引導石油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屬等重要加工制造產業向港口聚集發展,形成港產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楊珂 李廣寅 趙磊)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