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理論實踐

讓數字化生活更有溫度(四海聽音)

張偉昊
2025年07月10日14: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內蒙古赤峰的沙漠中,自動售貨機靜待游客﹔在北京居庸關長城上,人們借助“外骨骼機器人”輕鬆攀登﹔在一些地方的工廠流水線,仿生機械臂以毫米級精度組裝精密部件——這些圖景,如今已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生動注腳。

數據顯示,我國的網民規模已超11億人,數字技術與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數字中國的“系統版本”持續迭代,正在重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當智能家居成為標配,無人駕駛不再鮮見,技術進化不僅更新我們的生活方式,更映照著溫暖的人文關懷。“5G+AR”技術讓醫學專家相隔千裡幫助患者,實施遠程手術﹔水下機器人深潛檢修管線,成為守護生命與安全的“鋼鐵搭檔”。這些都讓我們不禁歡呼:這樣的技術,再多來點!

然而,技術進化也是“雙刃劍”。銀發一族可能會遇到“數字迷宮”,挂號就醫、打車、就餐等面臨困難﹔一些手機APP過度索權與生物信息濫用,讓公眾對信息安全產生擔憂……最近實施的《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正為技術應用劃定清晰邊界。

技術進化的終極標尺,要以人性溫度為基准。科技創新,應該是“精巧實用”與“真善至美”的融會貫通。唯有在“算法向善”的倫理校准下,技術革新的“機械臂”方能穩穩托舉起一個更具煙火氣、更富人情味的美好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0日 10 版)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