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寧:“工人大思政課”多元化,打開精神食糧“新吃法”

“小故事講透身邊理,比干巴巴地念文件強多了!”山東濟寧能源陽城煤礦掘進三區技術員李軍齊的井下工作剛剛告一段落。隻見他掏出手機點開企業“雲學苑”APP,“勞模故事微課”正在首頁推送。畫面中,由職工飾演的原型人物張超晨為攻克焊接技術難關,在火花中連續作業的身影讓李軍齊深受鼓舞。
視頻中張超晨正在攻克技術難關。人民網 鄭昕橋攝
“看這樣的視頻像喝了碗精神熱湯。”一線工人的感慨,道出了濟寧市總工會“工人大思政課”的鮮活底色。
“我們針對職工集中學習難的現狀,把思政教育搬到了雲端。”濟寧能源集團黨群工作部(工會辦公室)主任馬輝介紹,職工可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理論知識,隨時學、隨地學。據后台數據顯示,通過“雲學苑”APP和短視頻平台傳播,僅“勞模故事微課”視頻觀看量已突破十萬次。
職工正通過雲學苑APP查看學習資料。濟寧市總工會供圖
如何讓思想火種在各條勞動戰線上生根?
濟寧鄒城市總工會的破題之道是將課堂融入生產肌理。百名勞模工匠組成的宣講團活躍在工廠、社區、流水線旁,用親身經歷點燃奮斗共鳴。
今年以來,鄒城已開展線上線下活動100余場,覆蓋職工1萬余人次,思政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心田。同時精心打造“驛站+書屋+文化宮+熒屏+‘雲上’”五大思政教育矩陣。
宣講不僅發生在車間,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入更添厚重。
濟寧嘉祥縣總工會以武氏祠、曾廟為主要陣地,打造“一祠一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陣地。在武氏祠漢畫像石館設立“古代工匠精神”體驗課程,通過觀摩漢代石刻技藝,引導職工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曾廟創建“曾子家訓講堂”,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與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化成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武氏祠這些石刻線條真絕了!幾千年前的工匠能這麼一絲不苟,我們搞焊接不也一樣嗎?”嘉祥東辰汽車焊接工人張凱感嘆道,“回去我得提醒我的伙計們,咱手裡的焊槍就是新時代的雕刻刀,也得拿出那種精神頭,把活兒干到極致。”
武氏祠中,新業態勞動者對精細的石碑刻畫贊嘆不已。濟寧市總工會供圖
“工人在哪裡,思政教育宣講觸角就延伸到哪裡。”在會議室內,濟寧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鐘稱生介紹道,2024年,濟寧市總工會共開展了‘中國夢·勞動美’、‘習語潤儒鄉·百名勞模工匠’宣講、‘勞模工匠進校園’等系列宣傳教育活動,面向職工群眾和學生開展宣傳宣講200余場,覆蓋職工和學生20余萬人次。
同時,按照38個工業大類和不同行業的特點,濟寧市總工會聚焦職工群眾的不同需求,開發了以煤炭採掘業、裝備制造業、化工醫藥業、輕工紡織業、新能源等主導產業為主的產業特色課,和以滿足產業工人崗位需求的職業素養、技能提升、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等定制性職業發展課。“不同行業工人需求不同。要開展針對性課程,實現‘精准滴灌’。”鐘稱生說道。
勞模工匠進校園宣講。濟寧市總工會供圖
特色課豐富多彩,關鍵還需要人才來落實。為此,濟寧市總工會組建專家、教授講師庫和勞模工匠兼職輔導員,現從市(縣)委黨校、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駐濟高校和職業院校聘任講師170人,從全國、省、市勞模中選聘兼職輔導員200人,吸納優秀企業家擔任兼職教師,形成“思政教師+企業導師+勞模代表”復合型師資隊伍,為思政課程提供優質師資保障。
當思政課不再局限於報告廳,實現線上線下全覆蓋時,便已逐步成為工人口袋裡的精神食糧、生產線旁的力量源泉。“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職工思想政治引領,創新宣教模式,強化數智支撐。”鐘稱生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