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長波短訊

文化書院“三重奏” 奏響城鄉幸福曲

——濰坊臨朐構筑“家門口”文化服務新生態

2025年07月04日16:02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當古箏的清音在東苑社區流淌,書畫室內一幅幅飽含國風雅韻的作品在宣紙上徐徐呈現﹔在濱水社區的公益市集上,中醫專家團隊現場為居民提供把脈問診、體質辨識、健康指導等全方位服務﹔在萬華社區的創意工坊,孩子們在非遺大師的指導下體驗著剪紙的奇妙……在濰坊臨朐,一座座深植社區、各具特色的文化書院,正以其多元的形態、豐富的內涵和精准的服務,悄然改變著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圖景,成為家門口觸手可及的“精神家園”和“幸福港灣”。

近年來,臨朐縣以建設“開放共享”的社區文化書院為抓手,通過體系化布局打造特色矩陣、精准化供給培育品牌活動、全齡化服務覆蓋不同群體,精心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書院品牌,讓馥郁書香與人文關懷浸潤城鄉每個角落。

一社一品 書院矩陣“各美其美”

在臨朐,文化書院建設絕非千篇一律地復制粘貼,而是堅持因地制宜,立足於各社區的資源稟賦、人口結構和發展需求等因素,探索形成“一社區一書院、一書院一特色”的體系化發展格局,織就了一張覆蓋全域、特色鮮明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在龍泉社區,超2000平方米的文化書院內,舞蹈室、書畫房、健身區等一應俱全,二樓的圖書閱覽室更是成為居民們的精神樂園。作為涵蓋多個小區、人口密度高的大型社區,龍泉文化書院建設突出“融合”與“樞紐”的功能定位,將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區文化廣場等陣地資源進行物理空間與功能服務的有機整合,打造了一個集管理、服務、活動、議事為一體的“文化中樞”,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的文化服務。

作為典型的“村改居”社區,興隆文化書院則牢牢抓住“鄉愁”這一紐帶,集中力量、精心編撰的《興隆村志》,成為社區居民追根溯源、凝聚共識的“精神地標”。書院還依托“幸福來臨”惠民綜合體,將家鄉美食制作、傳統節日習俗體驗、民間手工藝傳承等活動融入日常服務。“在這裡,孩子們能聽老支書講村子的變遷發展故事,能親手學著做傳統美食,這份認同感特別珍貴。”帶著孫子參加社區活動的王興華老人感慨道。

地處核心商圈的萬華文化書院,則展現出鮮明的“時尚活力”基因。書院總面積近1000平方米,藏書超5000冊,配備了先進的智能借閱系統,實現與縣圖書館通借通還。書院最大特色還在於深度融入周邊繁華商業生態,實現文化與商業的良性互動。內設“創意工坊”“幸福電影院”“周末故事會”等特色空間,常態化舉辦的少兒籃球賽、漢服巡游、街舞大賽等“商圈+IP”系列主題活動吸引了眾多周邊居民踴躍參與體驗。

隨著文化書院建設的加速推進,臨朐形成了以文化書院為主,城市書房、農村書屋、公園廣場等為補充的公共文化空間體系,通過閱讀分享、公益講座、文藝展演等活動,拉近了書香與群眾的生活距離,讓“文化書院”成為臨朐重要的地域文化標識。

按需配送 文化服務“量體裁衣”

建設文化書院不是目的,讓群眾用得上、用得好才有意義。臨朐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根本導向,通過“精准滴灌”與“按需配送”服務模式,精心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群眾認可度高、可持續性強的文化品牌活動。

“大爺,您這血壓有點高,平時得少鹽少油,夏天尤其要防暑降溫,作息要規律。”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惠民公益市集”在濱水社區朐山國際小區舉辦。

作為省級文化書院試點的濱水社區緊扣“文化聚心、服務暖心”理念,以書院為圓心精准串聯多元資源服務群眾。活動現場,縣司法局“雙報到”團隊舉辦普法小課堂,深入淺出解讀《民法典》中“鄰裡糾紛”“物業管理”等實用條款﹔中醫義診區,專家們邊量血壓邊講解夏季養生知識,巧妙將傳統養生智慧融入健康科普﹔社區書記在“書記直通”攤位前認真記錄居民建議,現場宣傳暑期公益課堂增設的書法、美術、圍棋等課程,實現訴求與回應的無縫對接。

“這市集辦得太貼心了,有理發、義診、科普,還能直接找書記提建議,服務真是送到了家門口!”剛參加完市集的李慶春阿姨滿意地說。據悉,濱水文化書院還構建了精准高效的“群眾點單—書院接單—學員評單”閉環服務機制,通過深入收集居民需求反饋,不斷優化課程設置,精准開發涵蓋少兒繪畫、普法講堂、心理疏導講座、智能手機應用、就業技能培訓等10余項特色課程體系,已累計開展活動150余場次,惠及群眾超3600人次。

東苑文化書院則以“書香”為媒奏響多元文化生態協奏曲。每周定期舉辦的古箏公益課堂琴聲悠揚,讓學員劉麗麗圓了二十年的音樂夢。據悉,書院傾力打造“悅讀東安書香滿苑”品牌矩陣,全年滾動推出12項精准化供給清單:既有“老少同聲頌經典”活動讓祖孫共讀,傳承文化,也有“巾幗讀書會”賦能女性成長﹔“歡樂六一”親子嘉年華與“多彩暑假”成長營則成為孩子們課堂外的樂園﹔非遺漆扇、剪紙課堂更讓居民在親手創作中體驗傳統技藝魅力。此外,還積極鏈接縣圖書館、婦聯、文聯社科聯等資源引入名家講座、優質展覽,讓居民在家門口盡享文化盛宴。

從濱水市集的多元場景到東苑書院的四季書香,這是臨朐“精准供給”品質文化“點亮”群眾幸福生活的縮影。全縣各地文化書院通過招募紅色樓棟長、組織在職黨員干部深入社區建立需求清單,實施“訂單式”“菜單式”“預約式”服務,精准對接不同群體文化訴求,顯著提升服務效能與群眾認同感。

全齡共享 幸福書院“眾樂融融”

文化書院的普惠價值在於服務的包容性與覆蓋的全面性。臨朐聚焦“一老一小”,精准調研不同年齡段群眾需求,並通過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構建起覆蓋全齡段、多方協同的文明實踐生態。

在濱水文化書院的“護苗課堂”上,“朐育未來”志願團隊的老師正繪聲繪色地分享兒童繪本,小朋友們聽得聚精會神﹔在萬華文化書院開展的“非遺流韻”工坊活動中,北楊善剪紙傳承人手把手教授技法,紅紙翻飛間傳統文化悄然浸潤童心﹔在興隆文化書院,全職媽媽在家政課堂學習收納技巧,創業青年通過“創客沙龍”對接資源﹔夜幕降臨,各地青年夜校成為下班族跳操健身、打乒乓球、學書畫的“解壓地”﹔龍泉社區聯合縣老年大學開設了書畫班、聲樂班、智能手機應用班,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從幼童到長者,每個群體都能在書院找到專屬文化體驗。”據臨朐縣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科負責人祝紅蕾介紹,全縣各書院精准構建起覆蓋“老中青幼”的全齡文化服務體系,將文化服務嵌入居民生活,打造出“全齡共享、代際共融”的治理新范式,用文化紐帶串聯起社區居民的笑臉。

隊伍建設是文化書院的核心保障。臨朐通過統籌資源、組建師資庫、推動志願服務常態化等措施,打造了一支支數量充足、業務精通的文化團隊,為文化書院的高效運行和優質服務提供了有力保障。為激發居民參與文化書院建設的積極性,臨朐還積極培育文明實踐志願者隊伍。圍繞理論傳播、文化惠民、法治科普等方面開展服務活動,這些志願者隊伍不僅豐富了文化書院的服務內容,也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養和社區凝聚力。通過設立“積分兌換”等方式,鼓勵志願者定期到社區進行積分兌換實物或消費券。這一激勵機制,不僅提高了志願者參與文化書院志願服務的積極性,也促進了社區文明實踐服務的常態化發展。

在臨朐,文化書院已成為社區活力的源泉,這裡不僅是居民學習交流的新平台,更是傳承文化、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社區基石。在這裡,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實實在在的行動,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繪就一幅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的幸福生活新畫卷。(趙晨旭)

(責編:賈曉宇、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