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東頻道>>本網特別關注

從“賣雞蛋”到“造鏈條”一枚蛋“孵”出致富路

人民網記者 劉穎婕
2025年06月27日09:03 | 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小字號

清晨,山東巨野柳林鎮杜庄村蛋雞養殖場的燈光准時亮起。五層立體雞架上,數萬隻蛋雞輕啄食槽,傳送帶將新鮮雞蛋緩緩送入分揀車間——這套由物聯網傳感器、自動化喂料系統構成的智能設備,正讓當地傳統養殖業煥發新生。

智能雞舍讓當地傳統養殖業煥發新生。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智能雞舍讓當地傳統養殖業煥發新生。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智能雞舍裡的效率革命:5個人管10萬隻雞

以前喂料得扛著麻袋滿樓跑,現在點下屏幕就行。養殖場負責人杜召秀指著控制面板,自動喂料系統立即按預設配比運轉。“從飼料投喂到環境調控,現在5個人就能管好10萬隻雞。”杜召秀介紹,智能化改造后,這座養殖場可日產雞蛋萬余斤。雞舍內,新鮮的雞蛋通過傳送帶直送分揀線,全程冷鏈運輸,24小時內直達省內外市場。

操作控制面板可實現自動喂料系統運轉。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操作控制面板可實現自動喂料系統運轉。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樣的場景在柳林鎮已非個例。雲威養殖場作為育雛領域標杆,年育雛量達50余萬隻,從雛雞出殼時的機器噴霧式防疫,到60天育雛周期內的自動化喂食,全程實現“人工+智能”精准管控。“客戶遍布全國,運輸車隊都是專用的。”負責人介紹,僅育雛環節就帶動本地20余人就業。據統計,全鎮10余家現代化養殖場完成智能化升級后,效率提升40%以上,飼料加工、物流運輸等配套產業隨之壯大,千余村民在家門口捧起“技術飯碗”。

政府“有形之手”托底:從土地到資金的全鏈條護航

產業蝶變的背后,是一套“政策組合拳”的精准落地。柳林鎮每年平均組織的疫病防控、科學飼喂培訓超200人次﹔針對用地難題,鎮政府三年集中流轉閑置土地380畝,統一規劃建設標准化養殖場﹔金融端推出“智慧養殖貸”,以貼息方式降低養殖戶融資成本。村民王大姐的賬本清晰記錄著增收軌跡:“現在既收著土地流轉租金,每月還能掙2000多元工資。”

生態與效益在巨野縣實現雙贏。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生態與效益在巨野縣實現雙贏。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生態與效益的雙贏效果同樣顯著。全鎮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顯著提升,化糞池產出的有機肥年供應周邊種糧大戶超萬噸,形成“養殖—有機肥—種植”的循環農業模式。

從“賣雞蛋”到“造鏈條”:一枚蛋的價值裂變

在柳林鎮時豐糕點廠的生產車間,剛運來的鮮雞蛋正被攪打成蛋液,制作成暢銷周邊的雞蛋糕點。蛋雞養殖還帶動了當地鹵蛋加工、蛋粉生產等下游產業發展。

“柳林雞蛋”計劃通過網絡走向全國。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柳林雞蛋”計劃通過網絡走向全國。巨野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只是開始。”柳林鎮黨委書記王陽鋒展開規劃圖,標准化加工園區的藍圖上,鹵蛋、蛋粉、蛋黃醬等深加工項目已列上日程。鎮裡正與高校對接研發高附加值產品,同時籌備電商直播基地,計劃讓“柳林雞蛋”通過網絡走向全國。數據顯示,全鎮蛋雞產業年產值已突破1.5億元,村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年均增收2.8萬元,小雞蛋真正變成了“金疙瘩”。

從智能雞舍的傳感器到加工園區的規劃圖,從農戶手中的流轉合同到電商平台的訂單數據,一枚雞蛋的旅程,串聯起傳統農業的數字化升級。這座小鎮以科技創新打破傳統農業邊界,用全產業鏈創新“孵”出了鄉村振興新圖景。

(責編:公雪、邢曼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