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國農產品出口第一縣”
—— 看濰坊安丘如何以“三個第一”問鼎全國,打造農業國際化標杆

盛夏時節的濰坊安丘,再次成為全國農業矚目的焦點。在凌河街道的匯海生態農場,掃描蔬菜包裝上的二維碼,溯源信息從田間管理到出口通關一覽無余——這一幕恰似安丘農業發展的縮影:透明、可追溯、面向未來。
正是這種對品質與安全的極致追求,支撐安丘摘得“三個全國第一”的桂冠——蔬菜出口量第一、農產品出口企業數第一、出口品類第一。這座縣級市以年均60萬噸的出口實績,向世界遞交了一張耀眼的“中國農業名片”。
歷史積澱與核心實力——“三場會議”鋪就基石,“三個第一”鑄就高地
回望安丘農業國際化之路,其清晰脈絡由三場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全國性會議奠定基石。
時光回溯到三十四年前,1991年2月,全國農村經濟工作經驗交流會議的代表們站在安丘市凌河街道前儒林村的田埂上,觀察著當地農民突破傳統種植模式的早期探索。彼時,前儒林村的農民們展示的“一家一戶”生產單元向組織化轉型的雛形,為日后規模化出口埋下了至關重要的種子。
十年蓄勢,2001年10月的全國農業產業化現場經驗交流會,則見証了安丘“千家萬戶搞加工、多種形式拓市場”模式的興起。這次會議,標志著安丘農產品出口加工業的全面勃發,為產業化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
真正的質變發生在2007年10月。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現場會,將安丘推至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舞台的中央。會議旗幟鮮明地要求“食品安全從源頭抓起”“建立科學規范的長效機制”,這直接催生安丘在全國首創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淬煉出的“源頭無隱患、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出口無障礙” 的“安丘模式”。
這三場會議精准記錄了安丘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躍升,強力助推其問鼎全國縣級市農產品出口領域的“三個第一”:蔬菜出口量年均超60萬噸,獨佔山東省蔬菜出口總量的七分之一﹔活躍農產品出口企業達190余家,數量穩居全國縣級市首位﹔出口品類覆蓋6大類、2000余個品種,從傳統保鮮蔬菜到高附加值預制菜,廣度與深度兼備。
而今,支撐“出口第一縣”地位的,是安丘三十余年深耕不輟、矢志創新。其最核心的支撐,正是歷經淬煉、日臻成熟的全域標准化體系——覆蓋30余種特色農產品的全產業鏈標准體系、精准管控13萬種植戶的智慧監管平台,共同構成了“安丘標准”暢行全球的核心競爭力。發軔於2007年會議的嚴苛質量安全管理理念,已從地方創新淬煉成贏得國際市場深度信任的“硬通貨”,為這座“出口第一縣”的持續領航提供了堅實保障。
標准筑基與智慧賦能——從“經驗種田”到“國際通行証”
安丘農產品暢行全球的核心密碼,首推其嚴苛至近乎“執拗”的標准化體系。這套體系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從基礎安全到智慧賦能、再到生態引領的持續升級。
2007年全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會后,安丘率先在全國實施《初級農產品安全區域化管理體系》,為源頭管控立下標杆。其核心在於對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全域化、強制性管控,確保“入口關”萬無一失。安丘自此堅持用“國際最嚴標准”抓農產品質量,堅持全域全程監管:成立副縣級的“農安辦”,組建山東省首支108人的專職農安員隊伍,配備16輛流動食用農產品管理服務車,每年完成抽樣檢測10萬批次以上。實行最嚴厲的“合格証+二維碼”市場准入制度,嚴把“源頭控制、過程監管、產地准出、市場准入”四道關口,筑牢根基。如今,覆蓋30余種特色農產品的全產業鏈標准體系已然成型,貫穿種植、採收、加工、儲運、出口全環節,累計制修訂國標、行標、地標超200項,每一項標准的背后,都是對國際市場准入門檻的精准對標。
智慧監管為這套嚴苛體系插上了高效透明的翅膀。安丘市創新搭建山東省首個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管理服務平台,實現對全市60余萬個地塊、187個農產品加工貿易主體、1161個農藥生產經營單位和136個集貿市場的動態監管,確保關鍵農事操作可記錄、可追溯、可核查。
在業內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在日本,每十碗拉面中,至少有三碗點綴著來自安丘的蔥花。以一根安丘大蔥為例,農安中心技術人員在基地現場取樣后掃碼登記,賦予其“數字身份証”,經農殘等指標“體檢”達標后方能進入市場。在安丘,近13萬種植生產經營主體均被賦予這樣的質量安全“數字身份証”。檢測合格后,一部分獲質量安全碼、生態原產地碼“雙碼”認証的大蔥發往國內高端市場,另一部分則加工出口。“從安丘出去的每一批農產品都擁有唯一質量安全碼,”安丘市農產品安全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坤清介紹,“消費者掃碼即可查看全鏈條溯源信息,真正做到‘信息可查詢,源頭可追溯’。”依托建成的“農業大數據庫”,匯聚全市60余萬個地塊、1400余個主體等2100萬條數據,這不僅是最基礎的質量安全保障,更是提升產業效率和成本精准管控的關鍵支撐。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技術性壁壘,安丘前瞻布局了破壁“利器”。2024年3月,日本大幅收緊進口大蔥常用除草劑喹禾靈的殘留限量標准。“標准的突然調整並未打亂計劃,”當地企業負責人表示,“我們在日本正式發布前6個月就接到了預警並做好了准備。”這得益於安丘依托全國唯一的食品農產品技貿措施研究評議基地,組建專業團隊,搭建國際標准實時查詢比對平台,打造全國首個農產品國際標准庫。這個龐大的“標准中樞”動態追蹤、翻譯、整合全球56個主要貿易國家/地區的1500余項最新法規與標准,免費為全國出口企業提供“一站式”法規查詢、解讀、預警及應對服務。僅2024年,平台就預警並協助全國600余家企業規避歐盟、日本等重大貿易風險,年助企新增出口訂單超2億元,成為應對國際貿易壁壘的“隱形護航者”,已幫助安丘本地180多家企業增加訂單超5億元。
安丘更將標准化的目光投向生態價值,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轉化為農產品附加值。通過制定並實施全國首個生態產品評定標准,系統性推廣“土壤生態修復、種源誘導抗性、物理生物防控替代化學農藥”等核心技術,建立起可量化、可驗証的生態農業生產規范。目前,已有13種果蔬成功斬獲國際權威機構認可的“生態標簽”,30余萬畝基地告別化肥農藥依賴。這不僅守護了生態環境,更成為安丘突破國際綠色壁壘、贏得高端市場消費者深度信任的“金鑰匙”。
從在全國率先實施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到創新農產品安全“從土壤到餐桌”全鏈條數字化管理服務體系﹔再到提供國際標准比對、查詢集成式技貿服務,在全國率先開展質量安全碼、生態原產地碼“雙碼”認証……安丘推動農業標准、技術、產品全面接軌國內外大市場。
品牌崛起與集群出海——從“深閨珍寶”到“全球餐桌”
在農產品闖世界之前,需要鍛造出好口碑﹔而打造農品好口碑,靠的依然是標准和質量。
金黃醇香的輝渠小米、馥郁多汁的石埠子草莓、綿軟香甜的柘山蜜薯……這些曾藏於“深閨”的安丘珍饈正昂首走向世界高端餐桌,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產業。支撐其華麗轉身的核心動力,是安丘緊握品牌“金鑰匙”叩開高端市場大門,並依托強大產業集群揚帆出海的雙輪驅動。
作為全國首個名特優新農產品整體推進試點市,安丘擁有127個國字號農產品品牌,數量穩居山東省首位,優質農產品基地品牌價值達216億元。
面對產量大、品種多、質量優的資源稟賦,如何聚攏分散品牌,將優勢轉化為市場勝勢?安丘創新成立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從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品牌建設。通過健全准入評價及管理體系,以全鏈條標准化穩固生態農產品品質,安丘鍛造出市場競爭力強勁的“安丘農耕”區域化公用品牌。效果立竿見影:“安丘農耕”品牌帶動果蔬平均溢價25%以上。輝渠小米便是生動例証:入選名特優新名錄並依托品牌運營及“雙碼”認証體系后,其價格躍升至15元/斤,漲幅驚人地達到150%。如今,依托“雙碼”認証的堅實保障,“安丘農耕”產品實現訂單直供盒馬鮮生等頭部渠道,每天數十噸名特優新品源源不斷直供國內高端市場。
品牌崛起的身后,是全產業鏈集群出海提供的強大引擎。作為山東省首批農產品出口產業集聚區,安丘鑄就了“中國蔬菜出口第一縣”不可撼動的根基:其大姜、圓蔥、長蔥實際出口量均佔全國的80%以上,芋頭佔65%以上。從2001年“千家萬戶搞加工”的模式起點出發,如今安丘已崛起400多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其中200多家具備出口資質。以魯豐集團、源清田食品等為標杆的龍頭企業,手握BRC、IFS、HACCP等全球“通行証”,渠道直達海外商超,並在細分市場佔據統治地位:源清田的竹筍、板栗在日本銷量第一,其大蒜生姜預制品分別牢牢佔據日本市場1/3和1/4的份額﹔福克斯調味品橫掃德國半壁江山﹔華濤食品的紅薯圓粉則拿下了韓國六成市場。圍繞這些龍頭,安丘形成了種植、加工、冷鏈物流、外貿服務無縫銜接的高效產業鏈集群,年加工出口能力突破百萬噸。產品形態也成功實現價值躍升——從最初的大桶腌漬菜、速凍蔬菜,升級為高端保鮮果蔬、即食調理食品、凍干產品乃至面向大健康產業的姜黃素高附加值提取物,顯著提升了國際市場競爭力。國際巨頭正大蛋雞、中糧糧谷等20多個世界500強項目的落地,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鏈韌性,直接拉動了30余萬畝高標准蔬菜產業帶的發展,緊密聯結4000余家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帶動6萬余小農戶共享國際市場份額的紅利,生動實踐著“基地+加工+出口”全產業鏈模式。
農業服務貿易、農產品標准、農業物聯網、農業供應鏈四大國際化平台的協同搭建,最終將安丘推上了全國縣級市蔬菜出口量、出口企業數、出口品類的“三冠王”寶座:蔬菜出口額佔全省七分之一,農產品出口連續16年穩健增長,“安丘味道”香飄全球80余國。即便在復雜多變的2024年國際環境下,依托全國唯一技貿評議基地提供的強大出口標准服務,安丘農產品出口貨值依然展現出驚人韌性,逆勢強勁增長16.9%,彰顯了其卓越的市場開拓與抗風險能力。
安丘啟示:拓展創新“三個模式”
三十四年間三場全國會議匯聚安丘,深刻揭示了這個“出口第一縣”的成功基因。其突圍國際市場的根基在於以標准為矛——從2007年“建立長效機制”的要求出發,安丘首創生態評定標准,深入實踐土壤修復、系統植保等全域生態農業,將地方標准淬煉成國家乃至國際認可的“硬通貨”。其價值躍升的動能源於全鏈協同——成功實現了從“賣原料”到“賣品牌”、“賣標准”直至“賣生態價值”的跨越。其持續領先的保障倚重科技與平台——通過科技賦能和全球化資源整合,持續鞏固其供應鏈效率與國際市場響應能力。
然而,優勢顯著,挑戰猶存:國際貿易壁壘多變帶來的不確定性﹔國內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部分中小企業在技術升級、品牌打造和應對國際貿易規則方面的短板……在保持外銷優勢的同時,如何更有效地激發內需市場潛力,實現內外貿一體化協調發展?
直面挑戰,安丘正以創新為引擎,向大健康、數字化、綠色化、雙循環的更高目標邁進。
從1991年至今,見証了安丘從“提籃叫賣”到手握“三個全國第一”,問鼎“出口第一縣”的歷程。未來,它更將朝著大健康、數字化、綠色低碳的全球農業創新高地持續攀登。安丘這片沃土所萌發並茁壯成長的,是以標准為盾、以產業為鏈、以全球為場的現代農業國際化樣本。(劉久平 宋曉東 鄭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