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昔日“十年九不收”,今朝“金果”壓枝低

初夏的五蓮山間,櫻桃園裡彌漫著清甜的果香。在山東日照市五蓮縣街頭鎮北小庄村的櫻桃採摘園,紅瑪瑙般的果實沉甸甸地墜彎了枝頭,滿載櫻桃的運輸車沿著新修的環山公路駛向遠方。
村黨支部書記孫桂華望著往來不絕的採購車笑容滿面:“我們村目前有400畝櫻桃,年產量能到10多萬公斤,村民腰包實實在在鼓起來了!”
五蓮縣是山東省櫻桃重點產區之一,有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特定的地理環境和土壤條件造就了五蓮櫻桃“個大艷麗、皮薄核小、味甜多汁”的獨特品質。但傳統大田櫻桃受極端氣候、病虫害等影響,效益下滑嚴重,當地一度有“十年九不收”之說。
五蓮縣果樹大本營基地。張有平攝
如何讓櫻桃產業繼續走下去?
走進位於五蓮山腳下的戶部鄉果樹大本營農業設施基地,82座冬暖式大棚折射著金屬光澤。室外32℃的高溫,大棚裡卻是滿地枯黃的落葉。
總經理鄭德華指著棚內的溫度表說:“櫻桃生長必須經過休眠期,這個大棚從5月中旬開始降溫,模擬冬季休眠環境,現在已經控制了三百多個小時,還有十多天就能打破休眠、升溫促萌,這批櫻桃正好趕上中秋國慶雙節上市。”
通過創新採用“模擬生長氣候”技術調控休眠期,配合高紡錘形密植栽培,基地櫻桃實現“兩年結三茬、三年結五茬”,採摘期延長到了九個月,畝產值是大田櫻桃的6倍、普通大棚的2倍,徹底改變傳統大田櫻桃效益連年下滑的被動局面。
更讓鄭德華感到暖心的是,去年初,他作為群眾代表,在日照市人大鄉村振興專題詢問會上提出了果蠅防治難題,隨后,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劉慶忠便帶著技術扎根田間。“有了科技特派員來實地培訓‘解渴’,我們發展產業的底氣更足了!”鄭德華感慨道。
櫻桃生產管理專家到果樹大本營基地現場指導。五蓮縣委宣傳部供圖
櫻桃有了,怎麼才能賣出好價,把游客留住?
“過去,由於交通閉塞,銷路單一,櫻桃只能以低價賣給收購商。”鬆柏鎮櫻桃種植戶王永富回憶道。為解決這一問題,五蓮縣拓展線上線下銷售雙渠道,整合農業、交通、文旅等部門資源,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修建環山公路、觀光步道、停車場等。同時聯動周邊採摘、民宿等產業元素,打造出了一批以櫻桃觀花、採摘及繪畫寫生、研學科普等為主題的特色休閑農業。游客白天摘果,夜晚枕星而眠,每年“櫻桃採摘季”更融合攝影大賽、非遺展演、田園音樂會,讓櫻桃樹變身“文化樹”。
據統計,目前全縣已擁有9個省級精品採摘園、57個民宿典型村、200余個採摘園、1000余家農家樂。通過採摘游每年可接待游客10萬人以上,帶動本地果農收入900萬元以上。
“我們縣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技術優勢,健全聯農帶富機制,提升科技興農能力,擴大共同富裕范圍。”五蓮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農技中心主任孫飛介紹,截至目前,共培訓縣內種植大戶3000人次,培養新型職業農民152名、帶富能手25名。
愛櫻維櫻桃原汁生產線。五蓮縣委宣傳部供圖
產線上鮮果經分揀、去核化作深紅果汁。如今,五蓮櫻桃不僅成為了“互聯網+”的座上客,還延伸出了櫻桃果汁、紅酒、面膜、中藥、櫻桃核枕頭等產品。“櫻桃果汁每箱百元以上還供不應求!”叩官鎮愛櫻維生態園負責人張作利介紹,櫻桃附加值提高了3倍以上。
“小櫻桃”背后不僅是“大民生”,五蓮櫻桃的甜蜜蛻變,也是近年來產業拔節生長的生動縮影。“下一步將推動櫻桃產業與康養、研學等業態結合,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讓更多群眾吃上‘生態飯’,共享綠色發展紅利。”五蓮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安燕表示。(鄭昕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