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峽山古城社區:全域集採降成本 聯農帶農促增收

5月12日上午,在濰坊峽山王家庄街道古城社區孟家官庄村口,一輛滿載農資的貨車緩緩駛入。種植戶孟令海快步迎上前去,仔細核對著送貨單上的數量。他一邊指揮工人卸貨,一邊興奮地算著賬,“以前翁福高氮復合肥市場價120多元一袋,現在通過村裡集採只要100元,麥收后我這100畝玉米地,光化肥一年就能省下2000多元。”
這樣的場景,正在王家庄街道古城社區11個村庄同步上演。在韓家庄村,村民們圍著農資運輸車,有序領取預訂的肥料﹔在高家埠村,村干部正組織農戶核對數量......一場由社區統籌推進的農資集採行動,讓這個傳統的農業社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古城社區位於王家庄街道西南部,地處紅板岩地區,受自然環境影響,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主。今年以來,社區積極響應區黨工委關於農資集採工作部署要求,創新推行“合作社引領、支部帶動、大戶示范”三種農資集採模式,完成秋季玉米農資集採6500余畝,採購肥料338.26噸,平均每畝節省成本22.7元,預計為農戶節約生產成本17.8萬元。
黨建領航:合作社集採構建“惠民鏈”
在王家古城村委辦公室,村黨組織書記王蔭果正組織村民代表召開農資集採議事會。“今年我們要拓寬集採種類,對秋季玉米用肥進行集採,大家有什麼意見建議盡管提。”王蔭果的話音剛落,村民就熱烈討論起來。這個由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已成為農資集採的“主心骨”。
在之前,該村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將82個蔬菜種植戶的需求“打包”,進行統一農資集採,實現了“團購議價降成本、集中配送省心力、全程監管保質量”的蔬菜農資集採模式。2024年,該合作社已集中採購農膜、肥料等60余噸,其中肥料每噸節省2100元。而現在,更令人矚目的是,從原來的350畝蔬菜農資集採已擴面到800余畝秋季玉米農資集採,合作社與新洋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達成直供協議。“我們一次性採購15-15-15新洋豐復合肥50噸,每袋比市場價便宜20元。”王蔭果介紹,僅此一項就為800畝玉米地節省成本1.6萬元左右。
支部聯動:精准服務暢通“最后一公裡”
“老李,你看這沃克萊肥料,村裡集採價每袋能省30元以上,效果還好,要不要試試?”常家嶺村黨組織書記吳守軍這幾天走家串戶,耐心地向村民講解農資集採的好處。常家嶺村“兩委”班子全員上陣,通過入戶宣傳、現場對比、試用示范等方式,逐步打消村民顧慮。截至目前,該村已完成秋季玉米農資集採290畝,採購的28-6-6沃克萊復合肥每袋節省35元,全村約80%村民參與農資集採。
“剛開始村民有顧慮,我們就先從村干部帶頭,之前我自己種植的70畝玉米一直用著這個肥,看到效果大家自然就跟上了。”吳守軍說。現在村裡還建立了農資使用反饋機制,定期收集農戶意見,確保集採農資質優價廉。
大戶帶動:示范引領激活“共富效應”
在中宿戈村的種植大戶宿智祥家裡,正在給村民講解控釋肥的使用技巧。“這種肥料釋放慢,肥效長,特別適合咱們這的紅板岩地。”
宿智祥常年種植玉米300余畝,是村裡有名的“土專家”。今年,在支部書記發動下,他積極對接山東農大肥業公司,與村兩委干部一道帶領村民統一採購優質農資。在他的示范帶動下,全村90%的玉米種植戶加入集採隊伍,累計完成秋季玉米集採650畝,平均每畝節省成本27元,預計為村民節約開支1.7萬元。“以前自己買農資,既怕買貴又怕買假。現在跟著大戶採購,價格透明質量還有保障。”村民宿志強滿意地說。如今在中宿戈村,像宿智祥這樣的種植大戶已成為農資集採的“領頭雁”。
“農資集採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更改變了農戶單打獨斗的傳統觀念。”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古城社區黨委書記任玉表示,下一步將把集採模式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同時探索建立農資溯源體系和售后服務體系,讓更多農戶享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的紅利。
夕陽西下,滿載農資的車輛仍在各村穿梭。古城社區通過農資集採這個“小切口”,不僅破解了農業生產成本高的難題,更探索出了一條“黨組織引領、合作社搭台、農戶得實惠”的鄉村振興新路徑。在這片紅板岩土地上,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譚國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