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善意,方能滋養更多善行

5月14日,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公告稱,將按照規定程序啟用春季高考語文科目副題,安排姜昭鵬參加考試。
5月10日,山東省職教高考開考。山東城市服務職業學院2022級學生姜昭鵬,為了救發病的同學錯過了語文考試。當棄考救人的煙台小伙姜昭鵬將發病同學緊急送往醫院,並堅定說出“考試可以再考,生命隻有一次”時,或許未曾料到,短短三天后,自己會收到補考安排的暖心通知。這份回應,恰似一場及時雨,讓善意在現實中得到了溫柔反饋。
面對突發情況,姜昭鵬利用所學知識第一時間對同學展開專業急救,網約車司機王濤第一時間聯系交警說明車內緊急情況,在得到准許后連闖6個紅燈,將15分鐘的行程壓縮到7分鐘趕至醫院。少年的機智、司機的果敢、交警的調度、醫護的專業,眾人的合力讓發病同學在第一時間得到救護,最終轉危為安。
善意,從來都不應被漠視,更不容被辜負。當姜昭鵬的善舉在網絡平台迅速傳播,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留言,懇切希望教育部門能為他安排補考。教育招生考試單位經核實情況后,同意安排姜昭鵬參加補考。不論是這次特殊的補考,還是經准許后連闖的6個紅燈,這個故事中,規則以溫暖而有力的姿態為美德“撐腰”,讓正義與善意得以彰顯。
令人欣慰的是,社會對好人的褒獎與善待,不止於此。姜昭鵬與王濤被授予“煙台市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稱號,王濤所屬的網約車平台公司也對他進行了獎勵。這些實實在在的獎勵,既是對善行的高度認可,也向社會傳遞著鮮明信號:每一份善意都值得被珍視。
善待善意,方能滋養更多善行。這個道理,早在兩千多年前已被孔子以生動案例闡釋。子貢贖回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卻拒絕接受國家賠償金,孔子認為此舉不妥﹔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后,坦然接受被救者贈予的牛,孔子反而予以贊揚,並斷言“魯國人從此定會更勇於救助落水者”。對善行給予恰當回饋,才能讓善舉形成良性循環,激勵更多人投身其中。
時光流轉,子貢贖人和子路受牛所蘊含的智慧,至今啟迪后人。一個個平凡人的善舉,如點點微光,匯聚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溫暖著每一個人,也照亮整個社會前行的路。(紀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