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聚民心 孝德文化樹新風
濰坊市峽山區太保庄街道創新打造居民“身后事”服務保障新模式

峽山區太保庄街道立足“孝德文化之鄉”傳統優勢,以黨建為統領,構建殯葬服務新格局。創新實施移風易俗“三化工程”,通過建立基層服務體系、推行喪事簡辦、實施減項降費等10項惠民措施,實現居民“身后事”辦理時限壓縮75%、費用降低80%,推動形成移風易俗殯葬改革新模式。
構建“全鏈條”制度體系,推進移風易俗規范化
立足基層治理創新,圍繞組織協同、制度規范、隊伍建設三方發力,構建覆蓋事前指導、事中監管、事后評估的全鏈條殯葬服務體系,實現服務標准完整統一。街村聯動強根基。構建街村協同體系,街道黨工委書記任移風易俗殯葬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村黨組織書記兼任孝德理事會會長,建立街道孝德服務站統籌、80個村級孝德理事會落實的組織體系。街道制定出台《居民“身后事”管理服務暫行辦法》,推行民政事務一體化運行模式。村級層面實行“村兩委干部+鄉賢能人”協同治理模式,確保服務標准全域統一、政策執行精准到位。制度保障固根本。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修訂必選條款,建立“三公開一監督”機制,通過服務項目、收費標准、政策減免全公開,服務質量接受黨員群眾評議,實現殯葬服務全流程透明化,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隊伍建設提質效。組建400余人的專業服務隊伍,實施“雙培養”工程,將15名孝德理事會骨干優先確定為黨員發展對象,21名村兩委成員培養成孝德事務服務能手,定期開展職業道德和廉潔從業培訓。
培育“全周期”孝德文化,提升移風易俗自主化
聚焦人文關懷內核,貫通生前孝養、逝后禮葬、多元共治三大環節,培育“厚養禮葬”文化生態,推動殯葬服務從基礎保障向精神慰藉轉型升級,帶動白事簡辦率提升至100%、孝德實踐覆蓋率達100%。文化浸潤樹新風。打造“一村一品”孝德文化工程,建成孝德文化廣場、孝道文化牆,設立孝德文化大講堂,舉辦“祈福祝壽百家宴‘艾’在端午弘孝德”主題活動以及“九九重陽孝親表揚大會暨第一屆孝德文化節”等活動。創新設立孝德基金,採取“子女贍養費+集體補貼”模式,構建“子女盡孝、集體助力、社會參與、政府保障”的孝德培育機制。移風易俗倡文明。推行“白事十不”移風易俗倡議活動,喪事辦理時限壓縮至1天,人力成本降低80%。累計評選孝德人家11527戶、“五星”孝德人家1330戶,樹立“厚養禮葬”價值導向。多元共治促和諧。實施黨員干部帶頭行動,295名黨員簽訂文明治喪承諾書,帶頭簡辦白事,引領節儉風尚。開設“孝德講堂”,邀請模范人物現身說法,受眾達1.5萬人次。
健全“全維度”服務保障,深化移風易俗普惠化
緊扣民生需求導向,打造經濟可負擔、情感可依托、風俗可持續的全周期便民服務體系。惠民工程減負擔。推行“一免一降一規范”行動,累計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18萬元,減少喪葬運輸費用6萬元,規范喪葬行業從業人員管理,讓群眾真正實現“暖心葬”。設立孝德用品便民服務中心,建立特殊群體關懷機制,為低保戶、五保戶等困難家庭減免費用2萬元。暖心服務提質效。優化“身后事”辦理流程,整合社區、村居、衛生院、派出所等多部門資源,實現死亡証明、戶口注銷、火化証明等事項“一次辦好”。創新村級服務模式,在西樹村開展試點,孝德理事會全程提供方案制定、車輛調度、場地布置等標准化服務,辦事時限縮短85%以上。立體監管保權益。深化拓展“一支隊伍管執法”機制,開通24小時監督熱線,創新“紅黑榜”公示制度,對履行職責不到位的孝德理事會及其成員實施退出機制,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
目前,太保庄街道移風易俗殯葬改革已惠及轄區近6萬群眾,大操大辦等陋習全面革除,孝老愛親蔚然成風,“孝德太保 以禮相待”已成為靚麗名片。
移風易俗是一場長久的攻堅戰,當下,峽山區正以移風易俗殯葬改革為支點,撬動民生服務提質增效,讓逝者安息更有尊嚴,讓生者慰藉更具溫度,讓“慎終追遠”的傳統綻放新彩。(張曉港 林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